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姚源清
名譽村主任:“雁歸生態”澆灌者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姚源清
“名譽村主任”以身作則,通過“大雁歸”帶動“小雁歸”,為更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鋪就雁歸之路,形成良好“雁歸生態”。
今年秋分時節,伍洪燦開始忙碌起來。
“油茶果馬上可以采摘了,土地也要翻耕趕種,還有農產品加工廠要建……再過一陣子,我們還將引進中藥材種植,打造600畝觀光旅游農業產業基地。”剛剛把鴻燦竹鼠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大的伍洪燦,緊接著又帶領村民緊張地開展起“以養殖帶動種植”的產業規劃。
2006年,為謀生計,伍宏燦外出務工,輾轉電器、養殖等多種行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2010年,“學有所成”的他開始回鄉創辦鴻燦竹鼠養殖合作社,養殖竹鼠、豪豬和斗雞。2014年,僅竹鼠養殖一項,合作社年出欄達兩萬多只,帶動村民142人增收致富。
“這下也不用外出打工了,我和愛人在家門口就業,一年就能掙到六七萬元。”合作社成員李培珍告訴記者。
“一個人富不算富,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才是最終目標。”作為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水田村返鄉創業的領頭雁,伍洪燦除了擔任鴻燦竹鼠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的職務外,還擁有另外一重至關重要的身份:水田村名譽村主任。協助村兩委謀劃產業布局、帶領村民投資產業發展,伍洪燦說,這一切源于他對家鄉的一腔熱忱,源于作為水田村名譽村主任的義務和責任。
“名譽村主任由縣委、縣政府頒發聘任證書,任期三年,不占職數、不領報酬,旨在借用非公經濟領域成功人士的人脈資源、管理經驗、專業技術和資金優勢,組織他們協助村兩委參與任職村建設,從而達到‘選聘一個人,盤活一個村,富一方群眾’的效果。”玉屏自治縣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楊力介紹。
基礎設施投入、產業規劃、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平臺……自2014年11月選聘第一批名譽村主任以來,這些“編外村官”不僅在加快村級經濟發展、促進村級和諧上取得明顯成效,同時以身作則,通過“大雁歸”帶動“小雁歸”,為更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鋪就雁歸之路,形成了良好的雁歸生態。
“朱家場鎮大興村原先是玉屏一類貧困村,出任名譽村主任,這是政府和老百姓對我的信任和認可。”與伍洪燦一樣,玉屏綠之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文新也是身兼兩職。早年在外創業從事電子行業時,張文新就對家鄉貧困問題十分關注,2014年11月被選聘名譽村主任后,張文新在大興村大力發展大棚蔬菜和葡萄種植,吸納48名村民就近就業,同時投入16萬余元用于路燈、通組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先后輻射4家企業進駐。
“正是因名譽村主任在前面的努力,村里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好,我們才愿意回來。”裕民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恒松說。
玉屏自治縣至今已完成52個村(居)60名名譽村(居)主任的選聘工作,累計投入資金1640多萬元,組織成立專業合作社6個,建立農業觀光基地1個,解決農民就業700余人。
(責任編輯/岳 振)

產業規劃、技能培訓、就業平臺,通過“大雁歸”帶動“小雁歸”,名譽村主任為更多外出務工人員鋪就了良好的雁歸之路。圖為伍洪燦(左一)與鴻燦農業發展合作社成員在蔬菜基地采摘蔬菜。(玉屏自治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