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韋長春
三都葡萄產業黨支部帶民致富
文丨韋長春
吃靠救濟糧,住靠茅草房,交通靠雙腿,喝水靠肩扛……這是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交梨社區前進村昔日貧窮落后面貌的真實寫照。如今,在葡萄產業黨支部的帶領下,該村依托山地高效葡萄產業園建設,不斷帶領村民致富,走出一條支部助推產業高效發展的路子。
以往,前進村因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表支離破碎,半坡“腰帶田”有時連耕牛都轉不過身來,群眾除了外出打工或養些家禽補貼家用外,大都致富無門。
2005年,新一屆村委班子上任后,在外出學習考察別人成功做法的基礎上,及時總結村里部分群眾在房前屋后和石縫山坡試種水晶葡萄成功的經驗,確定了“向荒山要錢、種植葡萄致富”的發展思路。可是,工作進展并不順利,雖然開會時各組村民都投了“贊成票”,但大家還是缺乏信心,誰也不敢投資種葡萄。
關鍵時刻,村黨支部果斷決定,由能力較強的13名黨員率先帶頭種植,經過試種獲得成功后再向群眾推廣。
經過3年多的探索,大家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前進村涌現出一批水晶葡萄種植典型示范戶,村黨支部書記平立祥率先示范種植20畝,年收入16萬元;支委劉世國種植12畝,年收入9萬元;黨員韋國恩種植23畝,年收入18萬元。
一支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幫助大家同步富裕,村黨支部作出每個黨員幫扶3戶,每戶種植葡萄不少于3畝,力所能及幫助農戶提供葡萄苗、化肥、水泥柱和技術指導的決定,力爭三年幫助困難群眾甩掉貧困帽子。
隨著葡萄種植面積逐年擴大,隨之而來的問題日益突出:葡萄售價起伏不定,產銷脫節;種植技術推廣不到位,導致病蟲害得不到有效防治;農戶擔心產品銷售不出去而低價拋售……
為破解這些難題,2008年,在村黨支部的主導下,交梨山野水晶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合作社以葡萄種植戶為主要服務對象,推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農資供應、統一品牌包裝銷售的經營管理,為農戶提供服務,實現品牌和技術資源優勢共享,解決了農戶相互壓價、客商批量供果不足、品牌信譽不好等問題。
合作社發展非常迅速,社員不僅覆蓋全村,甚至周邊地區包括其他鄉鎮的種植戶也紛紛加入。為了進一步加強管理及服務,村黨支部與合作社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2012年6月4日,經原交梨鄉黨委同意,交梨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黨支部在前進村大坪寨舉行授牌儀式,并召開選舉大會,選舉出支部書記和支部委員。
作為發展壯大葡萄產業的引領者、主心骨,合作社黨支部經常組織專家為群眾培訓,到田間地頭指導種植,并統一為社員低價訂購化肥、套袋等物資;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機制,有效延伸了前進村農業產業鏈,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2014年,前進村葡萄種植1.1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13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6萬元。該村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種植葡萄3萬多畝,催生了“三都交梨山地生態葡萄產業示范園區”,規劃面積5萬畝,被列入全省“5個100工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截至2015年上半年,園區帶動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13.6萬畝,年產量11.5萬噸,總產值達4.5億元。
生態葡萄產業示范園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典范。今年5月,該做法被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報道后,吸引了省內外大批葡萄種植戶、專家以及來自蘇丹、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的農業官員紛紛慕名組團前來考察學習。
(作者單位:三都水族自治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何興健)

“非洲國家農業技術推廣培訓班”學員在前進村葡萄基地考察學習。(韋秀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