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志祥
堅定不移圍繞“中國涼都·生態水城”走新路
文丨張志祥
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貴州的殷切期望和根本要求,是當前和“十三五”期間指導我們各項工作的總綱。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要求貴州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后發優勢,奮力后發趕超,走出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習總書記講話的核心要義,就是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貴州的殷切期望和根本要求,是當前和“十三五”期間指導我們各項工作的總綱。
對水城縣而言,就是要緊緊咬住到2018年消除絕對貧困,與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目標,圍繞“中國涼都·生態水城”建設,牢牢守住發展、生態、安全、維穩“四條底線”,努力建設美麗、幸福、文明、和諧的新水城。
圍繞全縣“七大特色產業”,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要求,堅持把農業產業做成生態產業、把生態產業做成旅游產業、把旅游產業做成健康產業、把健康產業做成特色產業、把特色產業做成致富產業。
狠抓組織化程度提升,深入推進“三變”改革,用股權紐帶把分散的資源、資金、農民整合到園區平臺、產業平臺、股權平臺上來,促進土地集中、資金集中、勞動力集中,高標準培育一批農業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形成產業、形成規模、形成合力,讓農民由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提高農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以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等為重點的第二產業,充分利用“互聯網+”模式,推進農超對接,大力拓展商業服務、金融服務,讓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進入市場。
按照“結構好、效益高”的要求,大力發展以煤為主的工業產業,推進電子信息、大健康新醫藥、新型建筑建材等新興產業同步發展,促進二產升級。
切實把水城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水城縣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引擎,著力打造企業聚群、要素集中、產業配套、技術創新的現代經濟開發區,大力發展以新科技、新技術、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以及現代裝備制造等為主的現代新型工業體系,引領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化轉型升級,形成水城縣與水城經濟開發區一體化發展的格局。
加大發耳工業園區建設力度,依托發耳電廠,千方百計幫助有條件的煤礦企業做大做強,大力發展以煤炭資源為主、多種產業相互配套的循環經濟,促進煤電化、煤電鋁、煤電鋼、煤電材一體化發展以及煤矸石、粉煤灰等廢棄資源綜合再利用,推動煤炭資源就地轉化,增加附加值,延長產業鏈。
按照六盤水市委推進“三地同城”發展的戰略部署,加快推進雙水城區改造升級,全面提升紅豆公園、鐵藝公園、龍池公園、兩江源公園、以朵城市森林公園的靚麗度,加強對雙水城區房屋立面改造和背街小巷的徹底整治,切實將雙水城區打造成宜居、宜游、宜業的城市新區。
圍繞山體、水體、文化、居住、產業、就業、旅游等元素,著力打造一批記得住鄉愁、看得見山水、留得住文化、富得了百姓的特色小城鎮,加快推進今年實施的13個特色小城鎮建設,年內啟動剩下的17個特色小城鎮建設,實現全覆蓋。
廣泛融合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色、自然生態、產業布局等各方面要素,按照文化美、景觀美、民風美、生態美、功能強、產業強的“四美雙強”要求,加快推進今年實施的32個“美麗鄉村”升級版示范點建設,明年進一步擴大范圍,努力形成處處新農村、戶戶民居美的格局,真正把每一個“美麗鄉村”打造成為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示范點。
按照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緊扣“一個引擎九個龍頭”,優化發展空間布局,通過抓點帶面,形成核心區與輻射帶動區一體化發展、城鎮一體化發展、鄉村一體化發展格局。
按照“市場活、可持續”的要求,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積極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水城設立分支機構和后臺服務機構,支持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小微型金融機構,推進全縣金融業繁榮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推進雙水冷鏈物流二期工程建設,規劃建設一批物流樞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
大力發展信息服務、研發設計、文化創意、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一批電子商務骨干企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力爭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在每個村建設一個電商平臺或電商服務站,推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
大力發展家政服務、文化娛樂、養老托幼、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不斷豐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業態和發展模式,將現代服務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作者(右二)在水城縣蟠龍鎮發貢村調研產業結構調整工作(何思鳴/攝)
立足水城山地特色,充分發揮氣候、區位、資源、生態等優勢,圍繞“大旅游”發展“大健康”產業,全面豐富旅游產業發展的內涵與外延,全力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
堅持旅游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圍繞景區景點布置產業,把園區做成景區,把產業帶做成景點,把農產品做成特色旅游商品,形成旅游與產業相互融合、相互帶動、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
按照“精準布點、串點成線、連線為帶”的思路,圍繞水盤產業帶,玉馬產業帶、水黃產業帶、六六產業帶等沿線,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農旅示范點。
大力發展休閑養生產業,著力打造玉舍森林公園天然氧吧養肺基地、野雞坪山地戶外運動基地、海坪彝族風情小鎮、百車河溫泉小鎮、龍場茶文化小鎮、米籮獼猴桃觀光園、滴水巖城郊觀光基地、院壩農耕文化體驗基地、轉山核桃寨等集休閑避暑、觀光體驗、康體運動等為一體的精品景區景點。
按照“生態美、百姓富”的要求,堅定不移地守好生態這條底線,讓水城的空氣常新、大地常綠、土壤常凈、碧水常流。
深入開展生態資源普查,認真做好野生獼猴桃、野生紅豆杉、名貴珍稀生物等資源調查工作,為全面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利用生態資源提供依據和支撐。
深入推進自然生態修復,扎實抓好“綠色行動”的落實,大力實施河流治污、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礦山復綠等工程,在公路沿線房屋四周種花種草,大力發展香草種植,精心打造“車在路上行、人在畫中游”的人文景觀。
深入推進自然生態保護,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強化自然保護區、重點水源區、生態脆弱區的保護和管理力度,加大山體保護、環境保護、節水管理、石漠化治理、扶貧生態移民投入,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
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工作,認真落實“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行動,嚴格督促環保設施不完善的企業落實整改措施,依法淘汰落后產能項目和企業。
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充分發揮產業園區、標準產房、龍頭企業等對外開放的主體作用,著力構建全方位、多領域、深程度的對外開放體系。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三高聯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深入實施教育“9+3”計劃,加大科技開發投入力度,積極鼓勵縣內企業單位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大力支持職業院校的建設發展,推進教育、科技、信息、人才“一體化”發展,加快科技進步,提升科技貢獻率。
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建立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大對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群體創業就業支持力度,深入實施萬戶小老板產業行動計劃,促進城鄉群眾增收致富。
(作者系六盤水市委常委、水城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