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特約記者 李 鎧
美麗鄉村處處景
——安順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綜述
文丨特約記者 李 鎧
安順市以富民利民惠民為根本,以“一建四改治八亂,五有四化三提高”為抓手,以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為支撐,全力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工作。
入秋后的安順,景色宜人,隨著三千畝紫王葡萄成熟上市,果園深處的普定縣城關鎮隴財村游人絡繹不絕,游客在體驗采摘樂趣的同時,還能喝一口布依美酒,吃一頓布依美食,感受美麗鄉村的風采。
果蔬采摘、田園觀光、吃農家飯、住農家店……安順市通過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的開展,一個個“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不斷涌現,869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省、市、縣級示范點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徐徐展開,創建點覆蓋全市80%的行政村,受益群眾達200萬人,“美麗”兩字正不斷嵌入農村群眾的幸福生活之中。
說起西秀區舊州鎮浪塘村以前的環境,該鎮人大主席黃炫忠很有感觸:“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街道臟亂差?!比缃竦睦颂链鍎t是“青瓦、白墻、雕花窗,污水循環用,垃圾天天拉,邢江河水村里過,清澈見底有魚蝦,游客紛紛夸。”過去臟亂差的小村寨,現已成為鄉村旅游熱門地點,去年9月至今,浪塘村共接待游客130萬人(次),村里第一家開辦的農家樂“浪塘人家”老板周瓊說:“每天都有客人來,少的時候三四桌,多的時候八九桌,去年國慶期間甚至每天有30桌客人?!崩颂链宓淖兓堑靡嬗诎岔樖小八脑谵r家·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的開展。
2013年5月以來,安順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的統一部署,以富民利民惠民為根本,以“一建四改治八亂,五有四化三提高”為抓手,以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為支撐,全力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工作。
市委、市政府成立以書記、市長為組長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領導小組,建立了市、縣(區)、鄉(鎮)三級創建工作機構,市、縣兩級四大班子成員分別掛幫市、縣級創建示范村,全市上下形成“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負其責、班子成員齊抓共管、各部門通力合作”的創建工作機制。
以村莊規劃為先導,明確美麗鄉村建設的定位。把全市1007個行政村分為創建普及版、創建提高版、創建升級版,實行差異化推進。重點從交通主干道沿線、旅游景區和示范小城鎮、產業園區周邊村寨及有價值的歷史文化村落中篩選出42個村作為市級示范村,打造成全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的精品,圍繞“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 這一主基調,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彰顯村莊個性,保持鄉村風貌,突出鄉村特色,避免“千村一面”,讓鄉村與城鎮、自然與人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目前,安順市鮑屯、天龍、大寨和石頭寨4個村獲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石頭寨、滑石哨、尚興、木城、高蕩5個村獲國家民委命名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桃子村、滑石哨村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2014年全國最佳休閑美麗鄉村。
為提升美麗鄉村創建水平,安順市以實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為支撐,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創建工作。近兩年來,“六項行動計劃”總投資達30億元,農村基礎設施大為改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同時,大膽創新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實施“舊州鎮+浪塘村”1個示范小城鎮帶動多個美麗鄉村建設的“1+N”聯動發展模式,以及普定縣秀水村探索出的村民入股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經營的“秀水五股”(人頭股、土地股、效益股、孝親股、發展股)模式,既尊重了農民意愿,又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
這些措施,讓黔中大地處處顯“美”。
關嶺自治縣崗烏鎮上甲村因數量眾多的千年古榕樹而聞名,但在幾個月前,這種鄉村綠色田園的美麗風光,還被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場景所替代。說起以前的環境,村支書羅健告訴記者,上甲村曾經是“八亂”治理的典型村寨,如今卻以“一建四改治八亂,五有四化三提高”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抓手,記憶中的那個“山清、樹綠、人勤”的秀麗鄉村得以重現。
“一建”即在全市農村實施以屯堡民居、布依族民居、苗族民居為主的美麗民居建設;“四改”即全面改水、改灶、改廁、改圈;“治八亂”即治理房屋亂建、車輛亂停、垃圾亂倒、污水亂排、糞土亂堆、柴草亂放、畜禽亂跑、秸稈亂燒;“五有”即實現村村有為民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場所、便民教育宣傳中心(欄)、垃圾中轉點、公共廁所;“四化”即實現道路硬化、村寨綠化、街道亮化、環境美化;“三提高”即實現村民綜合素質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群眾幸福指數提高。這一措施既強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又著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明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達到的目標,讓美麗鄉村建設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
同時,安順市還把建設農村生態文明作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創建工作中,注重抓好村寨綠化、美化,打造村寨周圍環村林帶,結合新民居建設,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種樹,綠化美化庭院,改善居家生活環境。僅2014年,安順市就實施村寨道路綠化14000米,河道綠化6100米,種植綠籬、廣場綠化等36000平方米,營造經果林2513.5畝,打造景觀林、生態林2300畝,綠化公墓100畝,累計完成投資1303.1萬元。
平壩區夏云鎮小河灣村因三面環水而得名,秀麗的文殊河繞過大半個村子,賦予這個苗家村落鐘靈毓秀之氣。這個緊鄰貴安大道,距離貴安新區僅20公里的村莊,是安順市今年重點打造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市級示范點,投入4750萬元用于民居改造、環保設施、道路及管網建設、三線入地、沿河景觀建設等,同時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打造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體驗農業為一體的鄉村旅游,使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打造“美麗鄉村”最終要實現群眾致富。近年來,安順市把文化、旅游、產業元素巧妙地融于“美麗鄉村”建設中,統籌處理好美麗與富民、面子和里子、攻堅和長效的關系,不斷改善村民生活、促進鄉村的經濟文化發展,努力讓農村群眾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摸得到實惠。
曾是省級二類貧困村的鎮寧自治縣大山鎮大寨村,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工作中,各級政府投入2000多萬元改善鄉村基礎設施,讓大寨村的發展翻開嶄新的一頁。村民吳洪友家的7畝草莓每到采摘季節,每天都有客人光顧,開摘20天,每公斤15元,收入超過1.5萬元。吳洪友滿臉喜悅地說:“到村里游玩的人多,哪樣都好賣。”
“美麗鄉村”美不美?對外來游客的吸引最具說服力。隨著一批“美麗鄉村”的成功打造,安順市充分發揮各村自然人文等優勢,引導示范點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打造,形成精品線路、精品景點吸引游客,提升人氣,增加收入,實現旅游熱村。今年以來,全市鄉村旅游接待人數超80萬人(次),接待人數同比增長60%,旅游收入同比增長58%,實現旅游收入4億元。
在創建活動中,安順市還圍繞生態畜牧、蔬菜、茶葉、中藥材、烤煙、優質糧油、精品水果 “七大產業”,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讓更多的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創業就業,促進農村經濟較快增長,農民收入逐年提高;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依托各村現有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謀劃制定與農村發展相配套的產業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美麗鄉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和持久的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哈文麗)

舊州新貌 (婁勇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