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 吳紅春 張紅波 楊海燕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文葉飛
“平簫玉笛”賦新聲
——玉屏簫笛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
文丨圖 吳紅春 張紅波 楊海燕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文葉飛
玉屏簫笛由于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工藝精細,音韻清越,美觀大方等特點而譽滿神州,蜚聲海外。
“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這是人們對玉屏簫笛的高度贊譽。
玉屏簫笛,原名“平簫玉笛”,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致而著稱,是我國著名的兩種竹管樂器之一,既是一種制作精良的民族樂器,又是一件工藝精美的高雅藝術品。玉屏簫笛的傳統雕刻頗具特色。鳳翥龍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鳥,清新迷人;草纂隸楷,流暢古雅。簫笛音質純正,音色圓潤,尤其是橢圓形扁簫,音色更佳,為簫中上乘。作為民族樂器,簫、笛具有獨奏,伴奏和合奏功能,在音樂、戲劇小曲中廣泛應用。由于它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工藝精細,音韻清越,
美觀大方等特點而譽滿神州,蜚聲海外。
有關玉屏簫的記載,首見于清乾隆《玉屏縣志》:“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
玉屏簫笛歷經了500余年的發展,是傳統手工簫笛的典型代表,以生長在玉屏縣內一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制作而成。
歷史上,玉屏簫笛曾作為貢品向朝廷進貢;1913年在英國倫敦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獲得銀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設的太平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將玉屏簫笛作為珍品贈送來訪的國際友人和藝術表演團體;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蒞臨玉屏簫笛廠視察;1985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親臨玉屏簫笛廠視察;1988年,鄧小平的女兒鄧琳訂做玉屏龍鳳簫笛作為贈送父母的壽禮……此外,玉屏蕭笛連獲貴州省、文化部優秀稱號,并遠銷歐美、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1990年,玉屏被文化部授予“中國簫笛之鄉”美譽。2006年5月20日,玉屏簫笛制作工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玉屏與文化部民族民間文化發展中心聯合成功舉辦“首屆中日韓國際簫笛學術研討會”。中國簫笛協會會長張維良、中國竹笛專業委員會理事周林生、日本簫笛古琴演奏家板田進一、韓國藝術綜合學院教授李晉源、韓國漢陽大學教授李蒲亨、臺灣簫笛演奏家陳中申等國內外簫笛大師獻藝玉屏,為玉屏簫笛發展把脈。
2006年12月3日,玉屏舉辦了首屆中國玉屏“簫笛之友”藝術節。
2007年7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市舉辦了玉屏簫笛杭州文化藝術展,組織了以簫笛為主題的特別晚會在高校巡演。
2008年,“玉屏簫笛”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成功注冊,成為全國首個獲得地理標志類證明商標的樂器產品。
2009年,玉屏簫笛走進香港,借助香港國際大都市窗口宣傳推介簫笛文化。
2010年,玉屏舉辦中國·玉屏簫笛藝術節暨“科特林杯”全國簫笛演奏邀請賽。
隨后,玉屏簫笛出口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地,銷售額同比增長30%。由此帶動簫笛加工、銷售人員及竹農收入迅速提高。
為了傳承和發展玉屏簫笛文化,玉屏于2007年正式啟動“簫笛三大基地”項目,即:加強簫笛人才培訓基地、原材料基地、生產基地三個基地建設。
建立簫笛人才培訓基地。通過對各類簫笛演奏、制作、雕刻、營銷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為簫笛生產發展儲備大量的演奏人才、熟練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2007年3月,正式啟動實施“簫笛文化進校園”工程。縣教育部門組織力量編寫簫笛演奏教材,在全縣中、小學開設簫笛藝術課,做到了“簫笛校園全覆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為“簫笛之鄉”主人翁的感覺,逐步形成“簫笛藝術進校園,民族文化大發展”的新格局。目前全縣已培訓在校學生20000余人次,同時利用假期培訓教師、簫笛愛好者1000余人,并組建多支簫笛演奏隊伍。玉屏職業技術學校還開設了簫笛制作工藝專業,從該專業畢業的優秀學生又加入到簫笛制作的隊伍中,使簫笛藝術的傳承后繼有人。此外,為了提高市民對簫笛知識的認知度,縣電視臺專門開設了“簫笛ABC”欄目,教授簫笛基本知識和演奏技巧,擴大簫笛文化受眾率。
2008年3月,出臺了《玉屏侗族自治縣簫笛人才培訓基地簫笛人才引進方案》,采取與高校聯合辦學的方式,培養簫笛專業人才,提供高層次的師資力量。中央音樂學院每年為玉屏培養10名簫笛演奏專業人才;貴州民族學院旅游專業每年在玉屏定向招收10名學生。目前已陸續引進6名簫笛制作、演奏專業人才充實到縣文化、教育部門。
簫笛企業對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培訓簫笛雕刻、制作人才,劉昆山簫笛行成功申報“玉屏簫笛人才培訓基地”項目;簫笛制作專家姚茂祿、劉澤松成功申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簫笛制作技藝);顧國富、楊長流成功申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簫笛制作技藝)。
成立了全國首家簫笛博物館——玉屏簫笛博物館。2012年11月成立了玉屏簫笛博物館,該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簫笛文化專題博物館。博物館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印山書院為館址,分為基本陳列區、簫笛文化專題陳列區、簫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演變和技藝傳承以及簫笛制作技藝演示展覽觀摩區、建國后產業化發展及精優品牌之路展示區。
組織研發簫笛新品,由玉屏簫笛廠、劉昆山簫笛社、紫氣山簫笛社申請的包括發明、實用型在內共15個簫笛品種獲專利授權。
建立簫笛原材料基地。玉屏制作簫笛的原材料多來自江浙一帶,為解決簫笛竹材的供需矛盾,形成產業發展,從2007年起,玉屏依托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森林植被恢復項目和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組織農戶發展簫笛竹林基地,實現簫笛種植竹材10000畝。
建立簫笛生產基地。在2012年5月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玉屏縣政府與廣東必登高企業簽訂了《玉屏簫笛研發生產基地項目》。項目主要建設簫笛研發中心、生產車間、產品展示館、中國簫笛博物館、蕭笛皮具等旅游商品銷售一條街等,總投資1億元人民幣。為提升簫笛產業項目規劃,2013年5月在第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與重慶榮庭公司簽訂了項目總投資1.8億元人民幣的《玉屏簫笛主題公園項目》,主要以屏山公園為中心,在山頂修建反映民族文化元素的簫笛主題雕塑、侗族鼓樓等,沿環山修建簫笛文化設施,包括侗鄉民族風情園簫笛文化展示中心,簫笛、侗族歌舞表演廣場,連接新舊城區的侗族標志性建筑風雨橋等,在集中展示簫笛文化的同時,將侗民俗文化、油茶文化、自然風光有機融合起來,傾力將玉屏打造成為“中國簫笛之鄉”“北侗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油茶之鄉”“舞陽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形成一區(茶花泉景區)、兩河(舞陽河、白巖河)、三角(以一區兩河組成的三線以及中間區域的打造)、四文化(簫笛文化、侗族文化、油茶文化、貢米文化)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責任編輯/哈文麗)

玉屏簫笛以音聲清越優美,雕刻精致著稱。圖為崑山竹微雕簫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