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一個民族村寨的生態文明實踐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鄧萬里
水頭寨堅持走生態和發展雙贏之路,逐步搭建起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民族特色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成為貴州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鮮活樣本。
貴陽市開陽縣禾豐鄉水頭寨,這個只有50余戶人家的布依族村落,卻是眾多考察團的“必修”行程,不少環保組織將其視為一個研究范例。
“這就是生態文明!”6月27日下午,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一行在水頭寨參觀時說,生態文明就是要產業與生態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水頭寨堅持走生態和發展雙贏之路,逐步搭建起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民族特色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實現了從貧困村到富裕村的華麗轉身,成為貴州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鮮活樣本。
水頭寨已有600余年歷史,屬第三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清龍十里畫廊八大景點之一,是國家農業部美麗鄉村建設試點、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點。
踏進寨門,古色古香的木洋樓鱗次櫛比,街道干凈整潔,老人們坐在木椅上喝茶聊天,怡然自得。
村寨下方的清龍河邊,游客絡繹不絕。河中綠波泛動,兩岸芳草清香,村民羅云英在河邊搭個帳篷賣泳衣,一天能賣近千元。
這條原本默默無聞的河流,如今已成為兩岸村民的“搖錢樹”。
“20年前,這條河經常是渾濁的,沒多少人來游玩?!绷_云英說,那時候的人們都燒山耕地,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山越來越禿,土越來越少,長出來的苞谷越來越小”。
面臨生存環境的壓力,在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大政策下,水頭寨人轉變了思路,集體上山植樹。
一位村民給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故事:數年前,村里人得知政府為拓寬公路,計劃把原公路兩旁的500多株樹木砍掉。得到動靜的村民連夜趕到現場,把這批樹留了下來,現已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如今,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87%。
村支書汪圣原介紹,水頭寨在多年前就經過村民會商制訂了《村規民約》、《衛生獎罰劃定》,“在會商交流的過程中,達到了學習教育的目標,這也是村民對自身行為的束縛”。
呵護綠色家園成了村里的新民俗,并受到游客稱贊。多次來過水頭寨的貴陽游客黃成峰說,“在水頭寨隨地丟支煙頭都成了一件會臉紅的事”。

圖為開陽縣禾豐鄉水頭寨竹韻水鄉(開陽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保護生態,水頭寨人近乎苛刻。村里成立了環保委員會,是招商引資的“最高法院”,任何進入寨里的項目都要經過該委員會的綜合考評。
“起初的時候,部分群眾想不通,有項目進來是好事,何必多此一舉刁難人家?”汪圣原說,村民們是擔心太過嚴苛就沒企業敢進來投資了。
貴州久事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眾多引進企業當中為數不多被“審判”通過的。不過村民與企業有“約法三章”:決不能污染環境、決不能鋪張浪費、決不能高價宰客。此外,企業還要定期幫扶村里修繕基礎設施。
按照規定,久事公司原本想開發娛樂場所的想法沒能行得通,于是投資了餐飲,不僅拉動了消費,也拓寬了村民就業路。
2009年,一位名叫卡文的法國游客來到水頭寨,看到如此秀麗風光,決定在此住下來,并向村民租了個木房,搞起了鄉村客棧??ㄎ牟粌H帶來了外國游客,也把最新的環保科技理念帶進了水頭寨。
卡文發現村里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河里,會造成一定的污染,他建議在村里修建污水處理池。這一提議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在久事公司的幫扶下,污水處理池很快修建起來。
這口污水處理池在村寨的左下方,村里所有的生活污水通過一條管道排到污水池里,凈化處理后,再排放到旁邊的水田里。
記者走近看到,如今的水田已沒人種水稻,里面被栽種了水草,一群群石斑魚競相游過?!斑@魚只有在非常干凈的水里才能生存,說明我們經過凈化處理后的水質非常好?!蓖羰ピf。
除了污水處理池,水頭寨還建起了衛生廁所。行走在水頭寨,院落整潔、圈廁衛生,農戶家家步道相連、溝渠相通。雖然剛下過一場大雨,但看不到積水,也聞不到臭味。
“過去可是臟亂差,沒有下水道,污水橫流、蚊蠅亂飛?,F在不一樣了,環保設施隨處可見?!贝迕衽礴骰ㄕf,村里路燈采用太陽能,生活垃圾實現了無害化處理,游客都說“高大上”。
與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相呼應,水頭寨喊出了“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口號。
水頭寨人的底氣從何而來?
“習總書記都說了啊,我們貴州可以做‘空氣罐頭’呢。”村民們說,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搞產業發展,他們始終認發展和生態并重這個理。
26歲的汪旭以前在浙江打工,去年回到村里開了家“私人專屬農場”,一到周末游客爆滿?!坝慰涂筛鶕约旱南埠迷谖疫@兒認租土地,制定耕種計劃,體驗田園生活。”汪旭介紹,游客還可以請具有耕種經驗的村民傳授經驗,實現“私人訂制”。
同時,村里新增了農產品訂制服務,如蜂蜜、菜油、米酒等具有布依特色的食品加工服務,讓游客體驗傳統農耕文化的樂趣。
生態農莊只是一個縮影。在水頭寨,茶坊、油坊、面坊、酒坊、棉坊、豆腐坊、蠟染坊、剪紙坊等共13個作坊依次錯落排列,游客不僅可以參觀到不同的作坊特有的制作物品過程,更可以親身參與其中。
“以前種土豆玉米,除開一家人吃之外,挑去街上賣,一年最多能賣到幾千元。如今坐在家里靠手工活就能賺錢?!贝迕窳_先宇開了間石磨豆腐坊,游客不僅可以買豆花吃,也可以親自動手參與全過程。
水頭寨的綠色產業集旅游、服務、加工于一身,既是實體,又是創意。但歸根結底,賺的都是生態環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4年,水頭寨共接待游客10萬人次,創收500余萬元,人均收入2萬余元。
記者手記
對老百姓來說,生態文明是什么?
“就是天是藍的,山是綠的,水是清的?!?/p>
“就是我們要發展綠色產業,吃生態環境這碗飯?!?/p>
在水頭寨采訪期間,受訪村民這樣告訴記者。
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生態建設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保護生態實際上就是保護人民的健康權益,同時也是保護可持續的生產力。
水頭寨的轉身就是一個生動實踐。
實踐證明,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并不矛盾,反而可以倒逼一些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生態建設除了政府大手筆投入之外,更有賴于老百姓的主動參與。也只有廣大民眾積極參與進來,生態建設才有可能深入持續下去。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