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鄒 藍 辛 華
職業教育:“中國制造”的頭等大事
文丨鄒 藍 辛 華
辦好職業教育,為年輕人提供學習現代化實用技能的機會,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制造”的頭等大事。
6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視察時,來到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考察職業技術教育,與正在操作數控機床的學生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個時候視察一所西部城市的職業技校,意義非凡。
制造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制造提升,需要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五個導向來驅動。
在這五個導向中,人才為本是最基礎性的。優秀的技工人才,是《中國制造2025》,乃至于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換的人才鏈條中最基礎的一個環節。
2014年初,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維修、電氣自動化、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數控技術等6個專業的11名畢業生,被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聘任為“實驗師”,負責指導清華大學本科學生的基礎工業實訓工作。
職業技術學院的專科畢業生,在清華大學執教,這說明什么?“機械工程學方面,很多本科大學重理論、輕實踐,總體能力遠不如以前,需要能干的技師指導實踐。”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主任傅水根教授一語中的。
“沒有中高級技工那樣的操作能力,高級工程師再先進的設計思想也只能停留在設計的紙面而無法成為現實。”傅水根說,技工院校的畢業生專業技能嫻熟,職業素質優良,發展后勁有力。
傅水根認為,21世紀機械制造業的競爭,其實質是數控技術的競爭。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由于教學體系結構的不合理,實驗手段缺乏,還不能適應社會需求。
機電專業學生的“金工實習”,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高校仍集中在普通的車、銑、刨、鉗、鑄、鍛、焊的操作方面。而企業急需的數控機術的操作、編程、維修的培訓,因無實驗條件,只能作介紹性面授,效果很差。
因此,高校工程實踐教學的落后面貌和傳統教育模式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教學內容必須更新,改革要體現基礎性、實踐性、創新性和跨學科性,培養學科交叉的復合性人才。
傳統基礎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先進制造業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地基和一樓,與二三樓之間的關系。

貴州省清鎮職教城,是集“學歷教育、技術培訓、技能鑒定、職業指導、技能大賽、生態低碳”為一體的職業教育示范區。(新視界航拍公司供圖)
沒有基礎制造業的國家,不可能直接就植入先進制造業而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美國能再制造業化,因為美國的中高端制造業比如汽車工業、動力機械工業乃至于航空航天業,一直保持了世界級的競爭力。而德國的各種機械工業產品,如汽車和工業設備等,也概莫例外是基于德國精良的制造業基礎和出色的技工培訓。
因此,先進制造業的基礎,是基礎性的常規制造業,以及精良的技工和技師、工程師。沒有這個就想直接搞先進制造業,那跟沒有一樓,直接建二樓三樓一樣不合理。
從高速增長調低速度到中高速,中國經濟和產業結構也就面臨轉型和升級。沿海發達省市,這方面感受的壓力最大,對于經濟和產業轉型也最積極。
先進制造業是方向和目標。現實的基礎,還是常規的制造業。而我國被稱為“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正是因為這個常規的制造業和制造業的能力。
也因為常規的制造業擴張,使得1990年代和2000年代直到金融海嘯發生的2008年,我國制造業實現高速擴張,而且支撐了無數人口的就業和沿海以及中部部分地區的發展。
但是近期沿海一些代工工廠突然倒閉說明,制造業不升級,附加值難提高,要素成本的上升壓力就能把企業壓死。
傳統制造業與先進制造業,是地基和一樓與二三樓的關系。地基和一層不穩,二樓三樓也不穩固。因此說到底,先進制造業是未來實現的目標,而目前我們還不能扔掉常規制造業。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八級工”是工人的最高技術等級。八級工制度,是1956年6月開始實行的。當時國務院在工資改革決定中要求,“嚴格按照技術等級標準進行考工定級,使升級成為一種制度”。
也就是說,工人可以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來持續提高自己的薪酬,也就是主觀努力就可以達到。
但這個制度在1985年被新制度替代,把傳統的八級制改為初、中、高三級。原來的八級工制中一、二、三級對應初級;四、五、六級對應中級;七、八級對應高級。
如此粗略的分檔,實際上只是使得現在的中高級工人,只相當于過去的初級中級工人的作用。在新制度下,真正有精湛技能的工人,難以脫穎而出。
清華大學從事社會學教學研究的李強教授認為,八級技術等級制度,曾在工人技術等級分層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八級技術等級制得到企業工人和全社會的普遍認可,那時的一個“八級工”,很令人羨慕,其工資甚至能超過廠長。
實踐證明,八級分層制度的技術標準明確、清晰、可考核、可操作,社會效果也較好,體現出了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差異,更有利于引導中國工人追求高層次、高水平的勞動技能。
同時,從實際效果看,新的五級職業資格制度并不成功,使得我國原來具有社會分層意義的工業技術等級制度,受到致命沖擊,缺乏對一線勞動者的尊重。
有一線工人曾看到李強的文章時做出這樣的評價:記得年輕時,在工廠,在學校特別關注各工種的最高級“八級工”。他們的工資待遇幾乎可以和當時的廠級領導一樣。同時,其社會地位也比較高,完全不像現在這樣,“高技能技術”工人社會地位低下。
現在公務員升遷難,擬議中要推行的薪酬改革,從年資和業績考核相結合,公務員不升級,薪酬也能有提升。既然如此,恢復八級工制度,讓工人有按照技術能力獲得薪酬的臺階,并且對于恢復勞動者的尊嚴,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近幾年來國內已經有幾十所院校相繼成立或者正在籌建工程訓練中心,通過中心的建設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
據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我國18所高校累計投入資金額21.408億元。已經購進現代制造技術設備并投入使用的占67%。數據表明,高校在逐步加大投資力度,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期。
不過,仍有些高校對工程訓練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課程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設計輕工藝的思想根深蒂固。
鑒于實踐經驗需要時間,因此工程訓練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才能保證訓練質量。傅水根指出,我國工程系學生要學的知識越來越多,知識越來越新,而參與工程訓練和工業實踐的機會卻越來越少。教學指導人員的技術能力普遍不高,隊伍不穩定,目前普遍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先進制造技術的指導人員。另外經過連續多年擴大招生規模,實習學生數翻倍增加,教學指導人員數量嚴重不足。
這些問題,在就業導向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相對較輕,但是其教育和培訓內容要跟上時代發展和國家制造業發展的需要,也同樣需要教育部門重視,并且促成中技學校與企業的掛鉤培訓,即著重借鑒德國的職業教育雙規制模式。
《中國制造2025》提出,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到工程院校的多層次技術人才培養,是保證綱領成功的重要前提。辦好職業教育,為年輕人提供學習現代化實用技能的機會,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制造”的頭等大事。
跳出區域經濟學的邏輯,這何嘗不是制造業立國的頭等大事?
(鄒藍系香港經濟導報副總編輯、辛華系綜合開發研究院城市資源平衡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鄧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