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如何保護
目前最需要的仍然是通過人格權法強化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個人信息是應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權利。在個人信息的立法思路上,應采用在民事權利基礎上的“保護”思路,將個人信息回歸于個人利益的范疇。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
據報載,某些地方倒賣個人信息十分猖獗,甚至將刺探而來的他人私人信息諸如手機號碼、航空記錄、戶籍資料、銀行賬戶信息等進行明碼標價,公開買賣。針對這種現象,國家專門頒布了《刑法修正案(七)》,將倒賣個人信息作為一種犯罪行為來處理。但是對于沒有構成犯罪的行為,如何追究行為人責任,則缺乏具體規范,《刑法》對侵害個人信息構成犯罪的規定是粗線條的,僅限于非法獲取、出售和非法提供,未涉及非法利用等,而在實踐中,侵害個人信息大多是合法獲取但非法利用個人信息的情形,它們均處于《刑法》管轄之外。面對刑法保護的欠缺,用民法確認個人信息權,并提供相應的保護措施,由侵害人承擔民事責任,是十分必要的。
在我國人格權法制定的過程中,涉及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逐漸進入一個信息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個人信息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資源,對個人信息提供法律保護的必要性日益凸顯。
不少學者認為,個人信息可以歸個人隱私的范疇,不必單獨在人格權法中作出規定。從比較法上來看,一些國家確實是將個人信息主要作為隱私來對待。這種權利確實與隱私權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一方面,個人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另一方面,從侵害個人信息的表現形式來看,侵害個人信息權,多數也采用披露個人信息方式,從而與侵害隱私權非常類似。因此,在許多情況下,可以采用隱私權的保護方法為受害人提供救濟。在這一背景下,有學者將個人信息權理解為隱私權的一部分,是可以理解的。我認為,個人對于自身信息的權利應當作為一項獨立的具體人格權對待,而不能完全為隱私權所涵蓋。理由如下:
首先,個人信息權具有其特定的權利內涵。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權,雖然以禁止披露為其表現形式,但背后突出反映了對個人控制其信息的充分尊重。這種控制表現在個人有權了解誰在搜集其信息,搜集了怎樣的信息,搜集這些信息從事何種用途,所搜集的信息是否客觀全面,個人對這些信息的利用是否有拒絕的權利,個人對信息是否有自我利用或允許他人利用的權利等。而隱私權制度的重心在于防范個人的秘密不被披露,并不在于保護這種秘密的自我控制與利用,這就產生了個人信息決定權的獨立性。
其次,個人信息不完全屬于隱私的范疇。從內容上看,個人信息與某個特定主體相關聯,是可以用以直接或間接地識別本人的信息,其可能包含多種人格利益信息,如個人肖像(形象)信息、個人姓名信息、個人身份證信息、個人電話號碼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個人信息都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有些信息是可以公開的,而且是必須公開的。
再次,權利內容上也有所差別。通常來說,隱私權的內容更多是一種消極的防御。對其保護的重心在于防止隱私公開或泄露,而不在于利用。但是,就個人對自身信息的利用而言,其包括允許何人使用、如何使用,即他人或社會仍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利用個人信息。
最后,個人信息權的保護方式與隱私權也有所區別。在侵害隱私權的情況下,通常采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加以救濟。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除采用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外,也可以采用財產救濟的方法。由于信息可以商品化,在侵害個人信息的情況下,也有可能造成權利人財產利益的損失。
正是因為個人信息權與隱私權存在差異,因此個人信息權應當在《人格權法》中與隱私權分開,單獨加以規定。個人對于其信息所享有的上述權利,就目前而言,在傳統民法體系中還缺少相應的權利類型,因此,應當引入獨立的“個人信息權”概念。個人信息權是指個人對于自身信息的一種控制權,并不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排除他人使用的權利,更多情況下是一種自主控制信息適當傳播的權利。隱私權雖然包括以個人信息形式存在的隱私,但其權利宗旨主要在于排斥他人對自身隱私的非法竊取、傳播。當然,也不排除兩種權利的保護對象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情況。
關于個人信息的保護,是否有必要制定一部管理法?我認為目前最需要的仍然是通過人格權法強化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個人信息是應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權利。在個人信息的立法思路上,應采用在民事權利基礎上的“保護”思路,將個人信息回歸于個人利益的范疇,賦予權利人自我決定和排除干涉的權利,而不應采用重視政府干預的“管理”思路。在個人信息的立法導向上,只有保護好才能管理好!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