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恩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0072)
我們采用杵針結合蠟療治療混合型頸椎病取得良好療效,總結如下。
共130例,均為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5例。治療組男32例、女33例,年齡平均(42.7±2.4)歲,病程平均(10±1.4)個月。對照組男30例、女35例,年齡平均(41.9±2.2)歲,病程平均(9±1.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①有慢性勞損或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頸椎退行性病變。②長期低頭工作者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錄相者,往往呈慢性發病。③頸、肩背疼痛,頭痛頭暈,頸部板硬,上肢麻木,眩暈,行走不穩。④頸部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可有上肢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臂叢牽拉試驗陽性。壓頭試驗陽性。⑤X線正位攝片顯示,鉤椎關節增生,張口位可有鑿狀突偏歪,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及磁共振檢查對定性定位診斷有意義。
納入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診斷標準及癥候分類。
兩組均用蠟療。將加熱后完全熔化的蠟液倒入木盤或搪鋁盤中,使蠟液厚2~3cm,自然冷卻至石蠟初步凝結成塊(表面45~50℃),用小鏟刀將蠟塊從盤中取出,裝入塑料布中。患者取舒適體位,暴露治療部位,下墊棉墊。敷于治療部位,外包棉墊保溫。每次治療20~30min。治療每日1次。
治療組加用杵針療法。選大椎八陣(即以大椎穴為中心,從大椎穴到左右旁開1寸、2寸、3寸處為半徑所形成的八陣穴)、頸4~7夾脊穴、曲池、肩髃、列缺、外關。①點叩手法:醫者右手持杵針,將杵尖(針頭)向施術的部位反復點叩或叩擊,如雀啄食,叩至皮膚潮紅為度。②升降手法:將杵針針頭接觸在腧穴的皮膚上,作一上一下的上推下退,上推為升,下退為降。③開闔手法:將杵針針頭接觸腧穴的皮膚,逐漸貫力達于杵尖,漸漸向下進杵為開,隨之將杵針慢慢向上提而不離開腧穴皮膚為闔。④運針手法:將杵針針柄緊貼腧穴皮膚,作從內向外,再從外向內(或順時針、逆時針)方向的環形運轉。⑤分理手法:將杵針針尖緊貼在腧穴的皮膚上,作左右分推為“分”,上下退推為“理”的行杵手法。杵針施術時間一般為30min。
治療15天后進行隨訪。
分別根據JOA評分(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VAS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治療前后評分對比。JOA評分以有效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7-治療前評分)]×100%,VAS評分以有效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優為75%以上,良為50%~74%,可為25%~49%,差為24%以下。
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頸椎病主要是因頸椎骨質增生、小關節錯位或頸椎間盤及周圍軟組織病變,從而刺激和壓迫椎動脈、神經根、脊髓等引起。
杵針是成都中醫藥大學李仲愚老先生臨床應用的特殊治療方法。杵針療法兼有針刺與按摩之長,如同“針”又不刺破皮膚,是非藥物且無創傷的療法。其主要特點是在體表施用各種獨特手法如開闔、運轉等使氣血運行,經脈暢通,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大椎位于督脈上,治項強、脊痛等,以大椎為中心,取周圍八陣穴,活血化瘀,同時可加強與大椎經氣相通。曲池可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配肩髃、外關等可治療上肢痿痹,列缺為八脈交會穴之一,具有通經活絡作用。杵針及蠟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炎癥、鎮痛、消除腫脹、松解粘連。蠟療加熱與杵針活血化瘀配合,可使肌肉放松,血管擴張,加大頭部供血,也加強了杵針消除炎癥、松解粘黏的功效,從而使頸部神經卡他性炎癥得以消除,腦部供血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