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榮華
(重慶交通大學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重慶 400074)
近幾十年以來,我國汽車工業飛速發展,汽車諸多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行駛穩定性以及乘員舒適性,同時又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網的完善與道路質量的提升,使得汽車行駛速度有了提升的前提。但速度提升的同時,汽車的行駛阻力也越來越大。當汽車的行駛速度超過100 km/h時,氣動阻力占總阻力的近80%[2]。當前,各大汽車廠商的研發部門對由傳動系、發動機等的振動引起的噪聲的傳播機制研究得比較透徹,故振動噪聲得到很好地控制[1]。但由氣流而引起的氣動噪聲的控制還不夠完善,使得氣動噪聲的研究成為汽車工業研究一個熱點。
流體運動要受物理定律的支配,滿足以下三個流體動力學基本控制方程:
(1)連續性方程:



(3)能量方程:

《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高速公路最高時速120 km/h,遠低于聲速的1/3(408 km/h),因此在對汽車外流場模擬時可以把周圍氣體當做不可壓縮流體。
原轎車在CATIA中建立了與實車1∶1比例的stl格式幾何模型,忽略了雨刮器,門把手等,并對底盤進行平整,再導入STAR-CCM+中進行網格劃分。設置計算域長度為10倍車長,寬度為9倍車寬,高度為5倍車高,長寬高分別為 42 m,15.3 m,8.5 m。為了獲得汽車細小部位(如后視鏡)的湍流形態,以車體為中心,選擇切割體網格,由外到內逐步加密。為了節省CPU的運算時間,選取左側半個計算域進行網格劃分。最終生成的半車計算域網格數量為214萬,如圖1(a)與(b)所示。

圖1 計算域加密網格模型
采用定長,分離求解器,k-epsilon與 Reynold-Averaged Turbulence湍動模型,proundman寬帶噪聲源。
取車頭方向所指的計算域端面為velocity-inlet,氣流速度為車速;車尾方向所指的計算域端面為pressure-out,壓強為0 Pa;車身表面和對稱面為wall(no slip);頂面,側面和地面為wall(slip);此處采取了移動地面的方法。
汽車阻力系數Cd的定義:

式中:F為空氣阻力;ρ為空氣密度;V為汽車速度;A為車身前方投影面積。分別設速度為30 km/h、45 km/h、60 km/h、75 km/h,100 km/h 進行模擬計算。經模擬結果與試驗結果對比發現誤差均在5%以內,符合精度要求。如,當速度為100 km/h時,Cd=0.337,與試驗 Cd=0.334 相比,相差1.02%。各個速度工況下試驗值與模擬值的對比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風阻系數Cd試驗值與模擬值
圖3 為汽車對稱面壓強分布云圖。

圖3 汽車對稱面壓強云圖
由圖3可知汽車前臉與后視鏡向風部壓強最大,來流空氣與汽車前臉相遇,而使氣流受到阻滯,氣流流速降低,壓強變大,因此形成了第一塊正壓區域[3]。汽車后視鏡也形成局部小范圍正壓區域,因為后視鏡是汽車突起物,在氣流方向上的投影面積大,迎風面大。汽車尾部存在大片負壓區,車體前后壓差形成汽車行駛阻力。例如可增大后視鏡的側面倒角減低局部的壓強,從而減低汽車前部壓強。
圖4為車身表面聲功率云圖。車身聲功率可由車身聲壓計算得到,值的大小表明了單位時間向外輻射聲能的能力[4]。從圖中可看出,前臉、后視鏡和A柱的聲功率分布比較集中,輻射噪聲的能力比較強。從前面對于壓強云圖的分析得知,汽車壓強最大部位為前臉和后視鏡處,因此,在壓強梯度高、聲功率值大的地方,產生的氣動噪聲的能力也較強。

圖4 車身表面聲壓云圖
(1)汽車前后的壓差阻力主要源于汽車周圍的壓強分布,且車速越大,發動機克服的總阻力中氣動阻力所占比例也越大。通過優化車身外形,減少汽車頭部的壓力或者升高汽車尾部的壓力,都可以有效降低壓差阻力,提高汽車性能。
(2)車身前臉、后視鏡、A柱這些直接與高速氣流相遇的部件,由于其邊緣較小,是噪聲的產生直接原因。調整前風窗玻璃處的傾角與后視鏡的圓角大小,控制氣流分離,因而降低噪聲。
[1] 傅立敏.汽車空氣動力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 張式杰.汽車噪聲分析與降噪措施及噪聲測量方法[J].汽車實用技術,2011(2):55-60.
[3] 汪怡平.汽車風窗噪聲與風振噪聲的機理及控制方法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1.
[4] 王 振.汽車外場氣動噪聲仿真與計算[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