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趙麗萍



【摘 要】 文章基于2010—2013年中國深滬主板上市企業的經驗數據,探討了不同競爭市場企業成本粘性行為的強弱,并進一步考察了成本粘性行為對于管理層經濟決策實施的延緩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寡頭市場的企業成本粘性顯著強于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同時成本粘性的存在影響上市企業管理層經濟決策的快慢,且寡頭市場企業的管理層其經濟決策時滯顯著長于壟斷競爭市場企業。文章從經濟決策角度拓展了成本粘性的經濟后果研究,肯定了區分不同競爭市場對成本粘性研究的重要性。
【關鍵詞】 競爭市場; 成本粘性; 決策時滯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1-0036-06
一、引言
Banker(1993)首次研究發現費用與銷售收入并不是同比例變動的。Anderson(2003)將成本隨業務量增加而產生的邊際增加量大于業務量下降而產生的邊際減少量這一現象稱為成本粘性。對成本粘性的探究不僅是對傳統成本性態的補充,而且促使企業管理層充分合理地利用和控制有限的經濟資源并達到利益最大化。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市場競爭程度也不同,那么處在不同行業成本粘性有何差異,對管理層的決策有何影響,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本文重點研究上市企業所處行業競爭程度的差異對其成本粘性的影響。競爭市場可分為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進一步分為壟斷競爭市場、寡頭市場和壟斷市場。由于在現實經濟實踐中難以全面具備完全競爭市場的所有前提條件,結合壟斷市場只有一個供給者的極端情況,故本文僅研究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市場這兩種情形。相關研究表明調整成本、管理者樂觀預期和機會主義行為是企業成本粘性的主要來源(Banker et al.,2011),并且行業競爭程度高有助于抑制成本粘性(梁上坤,2013)。由于寡頭市場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大,價格彈性低,企業管理層短時間內很難甚至不選擇對其固有成本進行調整并且會有機會主義行為,所以成本粘性對其影響最大,壟斷競爭市場調整成本低,行業競爭激烈且淘汰率高,成本粘性對其影響較低。同時成本粘性的存在會延緩企業管理層的預期行動,產生一定的決策時滯。因此,本文從市場競爭程度對上市企業成本粘性行為進行回歸分析,探究對管理層決策時滯的影響。
二、文獻回顧
Anderson等(2003)使用芝加哥大學證券價格研究中心開發的Compustat在對1979—1998年美國上市企業的年度財務數據進行研究時發現,這些上市企業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以及營業成本存在粘性。Kenneth等(2006)通過對英美法德四國上市企業財務數據研究發現存在成本粘性。Weiss(2010)對財務分析師盈余預測影響的研究發現財務分析師對費用粘性程度較高企業會計盈余預測的準確度較低。Banker et al.(2010)研究表明管理層未來需求預期對成本粘性存在影響。
國內研究方面,孫錚、劉浩(2004)通過對上市企業財務數據實證檢驗發現企業確實存在費用粘性。孔玉生等(2007)發現上市企業營業成本存在粘性。崔亞男(2012)通過選取我國A股上市企業數據研究發現我國不同地區的企業成本粘性行為存在著明顯差異,上市企業成本粘性與其所在地市場化程度負相關,而國有控股上市企業的成本粘性與其所在地市場化程度的負相關關系更為顯著。王婭婷(2014)通過對滬深兩市上市企業財務數據實證表明管理者的過度自信行為與企業成本粘性存在正相關關系。
綜上所述,關于對成本粘性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的研究已有了初步探討。但研究內容集中在影響因素方面,對不同競爭市場成本粘性的研究很少,對其相關決策的經濟后果研究更是寥寥無幾,并且缺乏實證檢驗。本文通過劃分不同競爭市場研究其成本粘性,并探討成本粘性對其管理層經濟決策的影響。
三、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上市企業普遍存在成本粘性行為,不同行業如建筑業、制造業、信息技術業、房地產業等上市企業都表現出成本粘性的特征(孔玉生,2007),而研究數據證實行業競爭程度是影響企業成本粘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梁上坤,2013)。同時,根據經濟學理論,寡頭市場指一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由少數幾家大廠商所控制的市場結構,這類市場的廠商固定資產比重較大、產業鏈長、生產期長和材料投入規模大,并且有一定的定價能力,價格彈性低,進退市場障礙較高,企業的相關契約難以及時調整,而且管理層存在一定的機會主義行為。壟斷競爭市場是指一個市場中有許多廠商生產和銷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的市場組織,首先,壟斷競爭市場的廠商生產的是差別產品,并且差別產品的替代性很強,產品競爭很激烈,使得壟斷競爭企業對自己的產品控制能力不強,企業為了生存必然要提高生產決策效率,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得到一定的抑制;其次,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產品平均成本和價格水平較低,價格彈性高,且產量水平相對較高,故資源利用較為充分,經濟效率較高(王冰,1999);最后,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為了賺取短期超額利潤,必須連續不斷生產差別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多樣性消費需求,這樣就要求企業對其差別產品的生產成本實施必要控制,減少成本粘性行為帶來的影響,故壟斷競爭市場企業成本粘性程度不及寡頭市場企業。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處于不同競爭市場的上市企業成本粘性不同,并且寡頭市場的上市企業成本粘性水平比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更為顯著。
已有研究表明成本粘性的存在會對企業產生相應的經濟后果。例如企業成本粘性的存在會影響企業財務師對會計盈余預測的準確性(Weiss,2010);企業成本粘性對組織冗余與企業間績效的影響(王紅軍,2011)。同樣,企業產品成本是作出經濟決策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所謂決策時滯是指人們在采取決策之前需要經歷的一個時間差,一則由于企業成本粘性的存在源于效率觀(孫錚,2004)、調整成本和管理者樂觀預期(Banker et al.,2011),管理層所承諾簽訂的長期契約無法立即改變,而且經濟運行是一個動態過程,如果對某些微小的變動作出調整可能使企業發生巨大成本支出;二則源于管理層對未來銷量的樂觀預期導致其不會輕易改變成本投入,這些都會延緩管理層作出合理的經濟決策,產生所謂的決策時滯。具體到不同競爭市場,一方面壟斷競爭企業的管理層有較強的市場行情變化分析能力,在超過一定時間限制后可以調整大部分的生產要素,甚至可以加入或退出一個生產集團;另一方面寡頭市場的企業為數不多并且相互影響,該市場企業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其市場進退障礙較高,初始資本投入和沉沒成本較大,且相對于生產要素的投入,企業管理層更多的考慮是限制產量提高價格,從而使自身利潤最大化,所以當產品市場供需狀況發生變化時,寡頭市場企業對成本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所調整的時間比壟斷競爭企業更長,據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企業成本粘性對管理層決策存在顯著影響,即成本粘性與決策時滯顯著正相關。
H3:寡頭市場的企業成本粘性對管理層決策的影響顯著高于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
四、研究設計與相關變量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深、滬證券交易所1 779家主板非金融上市企業進行研究。所用數據來自RESSET金融分析數據庫,所有數據的預處理工作都在Excel2007中進行,并采用Eviews8.0進行數據回歸分析。按照我國中證指數和證監會的行業分類標準,選擇了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制造業、信息技術業、建筑業和電信業六大門類。根據微觀經濟學觀點,判斷一個市場是否是寡頭壟斷競爭市場的關鍵是看是否有幾個廠商占有大部分或者全部總產量以及這個市場是否存在較高進入障礙(萬浩華,2006)。由于我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地區市場且土地資源的稀缺以及在位房地產業構成較高進入壁壘,同樣,1999年我國電信業市場結構也從雙寡頭壟斷市場變為寡頭市場(楊永忠,2003),在電信業各個業務領域形成了兩家以上企業相互競爭的格局且因許可證規制沒有潛在競爭者,故房地產業和電信業屬于寡頭市場;研究表明我國零售業市場集中度偏低,產品服務存在較大差異度且進退壁壘較低,故其市場結構接近于壟斷競爭市場(劉云,2010)。此外,制造業(郭樹龍,2014)、信息技術業(鄭適,2007)和建筑業(呂春少,2010)屬于壟斷競爭市場。剔除了當年新上市、已經退市或被暫停上市的企業、數據缺失的企業以及異常值和極端值的企業共372家,最終有1 407家上市企業。其中147家屬于寡頭市場,1 260家屬于壟斷競爭市場。
(二)模型設計與變量定義
本文在Anderson等(2003)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增加了衡量行業競爭程度的研究變量和影響決策時滯的研究變量,通過設計計量模型(1)、模型(2)檢驗本文假設。
為檢驗H1,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LN(COSTi,t/COSTi,t-1)=?茁0+?茁1LN(REVi,t/REVi,t-1)+
?茁2*Di,t*LN(REVi,t/REVi,t-1)+?茁3*Di,t*LN(REVi,t/REVi,t-1)*HHI+?茁4*HHI+?茁5*LEV+?茁6*AD*Di,t*LN(REVi,t/REVi,t-1)+
?茁7*PD*Di,t*LN(REVi,t/REVi,t-1)+ξ (1)
為檢驗H2與H3,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LN(FAi,t /FAi,t-j )= ?茁0 + ?茁1LN(COSTi,t/COSTi,t-j) +
?茁2*REVi,t+?茁3*LEV+?茁4*AD+?茁5*PD+ξ (2)
其中:COSTi,t表示第i家企業第t年的營業成本,COSTi,t-1表示第i家企業第t-1年的營業成本;REVi,t表示第i家企業第t年的營業收入,REVi,t-1表示第i家企業第t-1年的營業收入;FAi,t表示第i家企業第t年的資產周轉率;FAi,t-j表示第i家企業第t-j年的資產周轉率,本文以資產周轉率的變化率來衡量上市企業管理層作出經濟決策的快慢,如果隨著時間延長LN(COSTi,t/COSTi,t-j)的相關系數?茁1變小且顯著,說明企業存在決策時滯;HHI為當年該行業營業收入前10%的企業總收入占該行業總收入的比例,該數值越大,表明壟斷勢力越大;Di,t*LN(REVi,t/REVi,t-1)*HHI衡量了不同競爭市場對成本粘性的影響,其相關系數?茁3的符號與Di,t*LN(REVi,t/REVi,t-1)相關系數?茁2的符號相反,表明市場競爭有助于抑制上市企業成本粘性的行為。因此,如果寡頭市場企業的成本粘性強度明顯強于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則其相關系數?茁3的絕對值就小于后者。另外根據孔玉生等(2007)的研究,將人員密度(PD)、資產密度(AD)、資產負債率(LEV)作為控制變量,D為虛擬變量。本文各模型具體變量見表1。
五、結論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全樣本描述性統計(表2)可以看出,樣本企業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的中位數分別為17億元、12.9億元,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比重的中位數為75.88%。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的標準差非常大,說明不同競爭市場其企業收入和成本規模相差很大。此外,全樣本的營業成本變化率平均值為1.1383,說明企業營業成本增長率為13.83%,營業收入變化率平均值為1.1355,說明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率為13.55%,低于營業成本增長率,這也是成本粘性的直觀體現。全樣本中D的平均值是0.2791,說明全樣本中營業收入相對上一年下降的企業占全樣本企業總數的27.91%;同時資產周轉率變化率平均值為0.983,說明樣本企業資產周轉率比較穩定,大部分企業經濟形勢良好。市場競爭程度(HHI)的平均值為66.47%,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86.36%和53.42%,標準差為5.41%,說明不同競爭市場的競爭程度差別較大。
此外,每百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對應的人數均值為1.74,資本密度均值為2.095,但標準差分別為2.43和6.33,表明各個上市企業資本密度相差較大,負債比例均值為47.55%,處于合理水平。
根據表3可以看出,壟斷競爭市場企業的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的變化率平均值分別為1.1374和1.1393,標準差分別為0.377和0.289;寡頭市場的企業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的變化率平均值分別為1.1143和1.1269,標準差分別為0.330和0.355,說明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市場的企業年收入增長率均低于年成本增長率,這同樣也是企業成本粘性特征的一種體現。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資產周轉率變化率平均值為0.978,標準差為0.751;寡頭市場的企業資產周轉率變化率平均值為2.005,標準差為14.051,這可能是由于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其壟斷勢力小且均衡,企業管理層面對市場變化能快速做出反應,企業能及時調整使得短期內其資產周轉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而處于寡頭市場的企業其初始資本投入較高,管理層主要通過其價格控制能力來賺取最大利潤,使得企業的營業收入波動性也相對較高,故寡頭市場企業的資產周轉率變化率的標準差相對較大。
此外,處于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其市場競爭程度(HHI)標準差為0.0387;寡頭市場的企業其市場競爭程度(HHI)標準差為0.1326,表明壟斷競爭市場企業的壟斷勢力相對于寡頭市場企業更為均衡。
(二)多元回歸結果及分析
1.企業成本粘性與市場競爭程度的多元回歸檢驗
首先,本文根據模型(1)進行全樣本的多元回歸,考察了上市企業成本粘性的存在,結果如表4所示。表4的結果表明全部樣本上市企業LNREV、LNREV*D和LNREV*HHI*D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16、0.437和-0.498,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當營業收入增加1%時營業成本增加0.916%,而營業收入減少1%時營業成本僅減少0.855%,證實了我國上市企業成本粘性的存在。控制變量中人員密度與營業成本變化率負相關,且在5%水平下顯著。
其次,為了驗證H1,筆者依據模型(1)按照不同競爭市場進行多元回歸,考察不同競爭市場成本粘性的差異。根據表4的回歸結果表明壟斷競爭市場企業其LNREV、INREV*D和LNREV*HHI*D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18、0.793和 -1.096,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寡頭市場企業其LNREV的相關系數為0.942,且在1%水平下顯著,LNREV*D的相關系數為-0.406,且在10%水平下顯著,LNREV*HHI*D的相關系數為1.003,且在5%水平下顯著。這說明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其營業收入增加1%時營業成本增加0.918%,營業收入下降1%時營業成本下降0.615%,表明了壟斷競爭市場企業成本粘性的存在;寡頭市場的企業其營業收入增加1%時營業成本增加0.942%,營業收入下降1%時營業成本下降1.535%,這可能是由于寡頭市場的企業普遍存在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一旦銷售額下降會促使管理層減少成本投入,因為其認為銷售額的下降往往是長久且不易轉回的,這樣寡頭市場的企業出現了成本反粘性的情況。壟斷競爭企業其LNREV*HHI*D的相關系數絕對數值大于寡頭市場企業LNREV*HHI*D的相關系數,表明壟斷競爭市場企業的成本粘性相對于寡頭市場來說影響較低,證實H1。這是源于不同競爭市場的結構特點不同,壟斷競爭市場企業數量眾多,產品替代性強,故成本要素是企業管理層不可忽略的因素,而寡頭市場進退壁壘較高,企業對產品價格有一定控制能力,管理層相對偏重使企業自身利潤最大化的均衡價格,故其成本粘性程度強于壟斷競爭企業。
2.企業決策時滯與成本粘性的多元回歸檢驗
進一步的,為了驗證H2,根據模型(2)進行全樣本的多元回歸,考察了成本粘性的存在對經濟決策所產生的影響,結果如表5所示。依據表5全樣本回歸結果可以看到以2010年為基數一年期的營業成本變化率(?駐INCOST)和營業收入變化率(REV)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4518和0.1569,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而兩年期的營業成本變化率(?駐INCOST)和營業收入變化率(REV)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29和0.1288,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其數值分別低于一年期變量的相關系數,說明隨著時間延長企業資產周轉率受到營業成本變化的影響降低,表明上市企業管理層進行經營決策時受到成本粘性的影響,即存在決策時滯,證實H2。這是由于企業成本粘性行為的存在,當市場發生變化時,難以在短時期內作出決策使其生產要素等調整到最佳水平,導致經濟效益非最大化。
為了驗證H3,依據模型(2)按照不同競爭市場進行多元回歸,考察不同競爭市場成本粘性對經濟決策產生的不同影響。由表5的不同競爭市場回歸結果可以看出一年期和兩年期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營業成本變化率(?駐INCOST)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662和0.2213,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一年期和兩年期寡頭市場的企業營業成本變化率(?駐INCOST)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4733和0.5097,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營業成本變化率對處于寡頭市場的企業資產周轉率影響時間更長,表明寡頭市場企業因成本粘性行為存在較長的決策時滯,證實H3。這同樣源于不同競爭市場的結構特點不同,寡頭市場的企業數量少并相互影響,且存在較為明顯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故其成本投入較多,進退壁壘高,當市場發生變化時,企業管理層使其資源配置達到最優所需的時間更長。
六、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2010—2013年中國主板1 407家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得出如下結論:第一,處于不同競爭市場的上市企業成本粘性程度亦不相同,且寡頭市場企業比壟斷競爭市場企業其INREV*HHI*D的相關系數絕對值高9.3%,說明寡頭市場的企業成本粘性程度強于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這是由于上市企業的成本粘性行為與其所在的競爭市場客觀環境緊密相關;第二,成本粘性行為延遲了企業管理層面對市場變化所作出的經濟決策,即產生所謂的決策時滯,且上市企業兩年期內營業成本變化率和營業收入變化率的相關系數數值下降比例分別為27.18%和17.91%,表明成本粘性行為對其企業經濟決策產生的延緩效應逐年降低;第三,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兩年期內營業成本變化率的相關系數數值下降比例為39.57%,寡頭市場的企業兩年期內營業成本變化率的相關系數數值反而上升7.69%,說明相對于寡頭市場,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管理層對市場變化更為敏感,成本粘性對其負面影響較小。這是因為壟斷競爭市場的企業眾多,進退壁壘較低,生產規模較小,企業管理層要求更多地去控制企業所面臨的經濟風險;而寡頭市場進入壁壘較高,其企業對產品價格有較強的控制能力,且一般來說市場價格高于邊際成本,使得成本粘性行為對其影響更為顯著。
本文研究的意義在于區分上市企業所處不同競爭市場成本粘性行為的差別,使得不同的上市企業對其成本粘性狀況有清醒的認識,在業務拓展和發展定位上做到有的放矢。同時,目前寡頭市場企業,要居安思危,認清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盡量減少成本粘性行為帶來的負面不利影響,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
本文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樣本的選取只涵蓋了2010—2013年的上市企業數據,并且對樣本的篩選不夠嚴格;其次,某些控制變量缺失,比如市場化指數;最后,對成本粘性行為的經濟后果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拓展探討。●
【主要參考文獻】
[1] 孫錚,劉浩.中國上市企業費用“粘性”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26-34.
[2] 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上市企業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11):58-65.
[3] 崔亞男.市場化程度、所有權性質與成本粘性[J].財會月刊,2012(11):18-21.
[4] 梁上坤,董宣君.行業競爭程度與成本費用粘性[J].現代管理科學,2013(7):75-78.
[5] 鄭適,汪洋.中國產業集中度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J].財貿經濟,2007(11):111-116.
[6] 萬浩華.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結構和行為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06(6):157-161.
[7] 王婭婷,韓靜.管理者過度自信對成本粘性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會計,2014(19):18-20.
[8] Anderson,Mark C., Rajiv D.Banker, Surya N. Janakiraman. Are 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strative Costs“Stick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9] Banker R., H. Johnst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stDrivers in the U.S.Airline Industry[J].Accounting Review,1993(68):576-601.
[10] Weiss D. 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Earnings 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441-1471.
[11] Banker R. D., D. Byzalov, J. M. Plehn-Dujowich Sticky Cost Behavior : Theory and Evidence[Z].Working Paper, 2011.
[12] Kenneth Calleja, Michael Steliaros,Dylan C.Thomas.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aris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6,17(2):12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