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楊 智
加快扶貧開發步伐 促進全面小康建設
文丨楊 智
黃平縣加快扶貧開發步伐,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013元提高到2014年的5816元,增長93.03%,貧困鄉鎮發生率降至64.29%。
以加強基礎設施大改善為前提,著力優化發展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以凱里黃平機場為中心的“四橫九縱一連線”路網建設,力爭2016年前初步形成現代立體交通網絡體系。開工建設印地壩(冷水河)等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境內25處?。ǘ┬筒‰U水庫除險加固步伐。加強城鄉文體廣電設施建設,完成農村寬帶網絡和廣播電視覆蓋工程,認真實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推進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全面實施教育突破工程。大力實施“9+3”義務教育及三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計劃,推進中職學校擴建工程,新建規模1500至2000人的標準化小學4所、標準化初中6所,建成3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3所。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到2018年創建三級縣醫院和二級鄉鎮醫院,實現村村有標準化衛生室。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統籌抓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擴面提標工作,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和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積極開拓就業創業渠道,每年城鎮新增就業5000人以上。落實好“3個15萬元”政策,建設1個以上創業孵化基地或創業園,引導和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以扶持產業大發展為根本,穩定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圍繞省十大扶貧產業、州“6個100工程”和縣實施的“211”綠色生態現代農業工程,深入推進產業化扶貧,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進設施農業規模發展,提高產業科技含量。
壯大農業經營主體,以槐花特色輕工業園區建設為平臺,大力引進和重點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著力打造產業龍頭。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村經紀人隊伍,建立和完善“企業+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體系,促進產業與市場有效對接。
大力實施地理品牌戰略,大力推進農業信息流通和品牌戰略,精心打造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品牌農業,不斷增強農業資源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作者(左四)帶隊到舊州鎮寨碧村“一對一”幫扶聯系點調研(黃平縣政府辦供圖)
以探索扶貧新模式為載體,激發貧困地區發展活力。實施好“雨露計劃”產業化技能培訓,著力提升群眾自我發展水平。全面落實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創新國家和省扶貧資金使用機制,對勞動力不強、勞動技能不高的貧困戶,特別是對“兩無”人口,將他們應享受到的扶貧資金,以及田地、山場入股到農民合作社、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示范園區,讓他們參與分紅,實現增收脫貧。
探索金融扶貧,爭取小額信貸等金融資源支持扶貧開發,讓貧困戶貸得到、用得好、還得上、逐步富。將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與推進供銷社改革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提升農產品商品轉換水平,帶動廣大農民群眾脫貧。切實將生態移民與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相結合,配套解決搬遷戶的居住、行路、飲水、產業發展等困難,使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有保障”。
以創新扶貧工作機制為保障,推動各項工作更好更快落實。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帶動、社會參與、整體推進”的扶貧脫貧思路,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要求,實行縣負總責、部門分頭落實的整合方式,將國家、省、州、縣安排的各種渠道資金進行科學有序整合,進一步提高扶貧開發工作成效。切實抓好領導干部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和“321”精準幫扶工程,全力攻堅“減貧摘帽”。對扶貧開發工作實行倒逼機制,將任務量化、進度量化、責任量化,通過倒逼的方式催進度、提速度、促落實,推動扶貧開發各項工作更好更快落實。
(作者系黃平縣縣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