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 許增強
長順“兩帶兩增”奔小康
文丨圖 許增強
長順縣突出問題導向,堅持重心下移,讓黨員帶頭致富,促使黨員帶領群眾致富,從而增強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通過“兩帶兩增”實現了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動扶貧攻堅進程。

長順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楊秀和(左三)在代化鎮開展遍訪貧困村貧困戶活動。
十分之九,這是長順縣農村人口占全縣人口的大致比例。農村底子薄、負擔重,如何依靠基層黨組織力量,沖出發展困境?
四分之一,這是長順縣貧困人口占全縣人口的大致比例。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如何發揮廣大黨員作用,推動精準扶貧?
今年以來,長順縣以深入開展“兩帶兩增奔小康”活動為引領,推進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讓8萬貧困人口同步邁進全面小康,為麻山地區黨建扶貧工作破難題、探新路、作示范。
“一業興,百業旺”。長順縣最大的綠殼蛋雞專業養殖村——鼓揚鎮格道村662戶村民就是靠綠殼蛋雞富了起來。“現在全村家家養雞,戶戶致富,這都是托李敏的福。”提起村里的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李敏,村民楊祥福豎起了大拇指。
近年來,李敏積極引進龍頭企業,發展家庭農場,促進土地流轉,帶領鄉親們把綠殼蛋雞產業打造成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多虧了縣里面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的精準扶持,我自己富了,也和鄉親們一起走上致富路。”年近不惑的李敏,臉色黝黑,身形微胖,言談間透露出農民的樸實。
李敏只是該縣重點扶持的1200余名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之一。怎樣促進黨員帶頭致富?如何實現黨員帶領群眾致富?長順在全面深入摸底排查的基礎上,對全縣行動困難黨員、60歲以上黨員、貧困黨員、外出務工黨員、帶頭致富黨員、帶領群眾致富黨員等進行精準分類,確定了一批帶富對象。
長順縣委通過落實分類指導、分類幫帶、分類管理,確保精準指導、精準幫帶、精準管理,把家庭人均純收入達6700元以上的黨員群眾動員起來,通過組建“三農”行業商會、農村致富帶頭人協會,通過扶持創業帶、入股實體帶、解決就業帶、黨內關懷帶等方式,促使廣大黨員積極帶頭發展致富、帶領群眾致富。

擺所鎮熱水村黨員班成錦(左一)將“共產黨員戶”標識牌掛在家門口。

敦操鄉黃花寨水庫創業致富帶頭人韋小全 (右)帶動十余戶群眾養魚致富。
通過堅持“帶頭是態度,帶領是能力”和“黨內問題黨內解決”兩個基本原則,縣委結合每個村、每名農村黨員的具體情況,分類制定工作措施和計劃,不搞“一刀切”,注重明確“帶”的主體、細化“帶”的方式、量化“帶”的任務、明晰“帶”的責任、考評“帶”的成效。截至目前,全縣1200余名農村黨員已帶領5100余名黨員群眾致富。
昔日的石板村是省級一類貧困村和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村委自掏腰包辦村里的事兒常常“犯難”。“以前支部通知黨員來開會,連頓午飯都管不起,黨組織的先進性得不到彰顯,凝聚力和戰斗力更無從談起。”說起以前村里沒錢辦事的窘狀,村總黨支常務副書記周政國一肚子苦水。
村門一開,財富滾滾。5月底,結合地理位置、現有產業、資源優勢等實際,在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村里按照“支部引領、黨員帶頭、農戶入股、共奔小康”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觀光、特色種養,村集體積累達20余萬元。
通過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村里家底厚實了,群眾富裕了,黨員干部群眾更齊了,凝聚力增強了,工作更容易開展了。村民周發堯說:“以前村里通知開會,大家都不愿意去。現在可不一樣了,喇叭一喊,大家趕緊去。為哪樣?村里的黨員干部是實打實地為群眾干事!”
“公司+村集體+農戶+合作社”的“正方形”模式、集體股份合作經營模式、“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集體經濟“三變”模式……如今,形式多樣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已在全縣遍地開花,黨員群眾與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大戶等實現抱團發展。
長順縣委相繼出臺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三年工作方案、集體經濟“空殼村”清零十條保障措施、長寨至廣順公路沿線集體經濟示范帶建設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選派21名集體經濟發展顧問到村開展工作,合力攻堅集體經濟“空殼村”。
截至9月底,全縣已有60個村擁有了自己的集體經濟實體,其中2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實現了村級有積累、產業得發展、群眾能致富。預計今年年底將有51個村集體經濟實現“清零”。
長順地處麻山腹地,地廣人稀,全縣82個村星羅棋布散落在崇山峻嶺中,每個村一般也只有三五個干部,不說把服務送到“最后一公里”,群眾平時想和干部見個面,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朱場村楊昌慧家大門上掛著一塊紅彤彤“黨員家庭戶”牌子。端祥著這塊牌子,楊昌慧有點坐不住了。她按照村支部分配給她聯系的7戶群眾,挨家挨戶登記家庭情況、了解困難,帶領附近68戶村民發展果樹種植200余畝。
熱水村46歲的老黨員班小忠是村里有名的“熱心腸”,有人說他只是一名黨員,不是村干部,卻愛管事。自從認領了村里的無職黨員“環境衛生維護崗”和“黨務村務監督崗成員”,胸前掛上工作牌后,班小忠覺得有了“靠山”,心里也有了底。
“以前村里大務小事都是支書、主任‘二人轉’,我們普通黨員瞪眼看。支部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我認領了‘矛盾糾紛調解崗’,村里平安和諧,我也有職責義務。”格道村黨員柏仕禮坦言,認了崗、定了責,就是立了“軍令狀”。
今年以來,針對農村廣大無職黨員存在的“無責、無事、無為”等問題 ,縣里大力實施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家庭戶掛牌等活動,全縣1321名無職黨員自愿認領崗位,1401戶黨員家庭戶亮身份、作表率、爭先鋒,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片區覆蓋所有農戶,亮出服務事項3125項,辦理實事5700余件。
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選派了28名鄉鎮機關干部到村擔任支書,選派了21名農村黨建指導員,選聘了42名農村知識青年進村入組開展工作,開展遍訪貧困村貧困戶、“一線訪談日”、“背篼干部”聯親行動、鎮村干部流動座班等工作,黨員干部在一線服務群眾中獲得廣泛點贊:“黨員干部又回到群眾中來了!”(作者單位:長順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何興健)

廣順鎮石板村技術人員指導西瓜種植戶進行田間管理。

代化鎮朱場村致富帶頭人楊昌慧(右)給當地群眾講解柑橘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