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立人
湄潭:土改“第一槌”豎起里程碑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張立人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競拍后的土地溢價大部分歸村集體所有,這將大大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集體經濟實力。
2015年8月27日,在貴州省湄潭縣舉行的全國第一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拍賣會上,李一業以80萬元的價格,獲得3332平方米土地的40年使用權。
9月6日,公示期結束后,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村民委員會主任肖獻忠代表村委會與受讓人李一業簽訂了正式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這是我國第一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標志著我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邁出實質步伐。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大事件。
9月8日,湄潭縣再次成功將興隆鎮紅坪村面積為8348.1平方米和湄江鎮金花村面積為1082.2平方米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以掛牌方式出讓,成交價款分別為225萬元、25萬元,分別收取調節金27萬元、3萬元,共實現凈收益40.49萬元。
2014年12月31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在全國選取30個左右縣(市)行政區域進行試點,明確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許存量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入股。
為配套實施改革試點工作,今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決定,擬在33個試點縣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中關于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出讓等規定。
在以上兩個文件中,湄潭縣是貴州省唯一被納入試點范圍的縣域,承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任務。
土地制度改革是大問題,必須穩妥,摸清情況是首要的。而土地改革最主要的三塊數據必須清楚:土地存量、權屬底數和群眾意愿。
早在2011年,湄潭縣就已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118宗,頒證118宗,頒證率達到100%。
在今年5月初,湄潭縣出臺了《核查工作方案》,明確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作為底數核查的綱領,對15個鎮、132個村進行地毯式普查,切實摸清了三個底數。一是摸清存量底數。全縣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6357宗、4625畝,其中可就地入市地塊43宗,185.23畝,可調整入市地塊200宗,1591.08畝。二是摸清權屬底數。摸底中對土地所有權人、使用權人進行了登記造冊。三是摸清群眾意愿底數。通過300多份的問卷和入戶調查,98%的群眾支持入市改革。
底數清楚、權屬明晰,群眾支持,改革的基礎才能夯實。
在經歷大量細致而又充分的準備后。6月29日,《湄潭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得到了國土資源部批復。
而在具體的改革措施上,湄潭縣明確了出讓、租賃、入股三種入市方式,“就地入市、調整入市和整治后入市”三種入市途徑,“招拍掛”三種交易形式,“工礦倉儲、商服”兩種用途。
8月27日拍賣的這塊土地就是就地入市。而調整入市則是為解決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在一些地方存在零碎化的問題,讓土地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化零為整,合理區間內相互置換,在保障不碰耕地紅線的基礎上,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價值釋放。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不到兩年時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制度設想,已在貴州湄潭得以真切落地。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指具有生產經營性質的農村建設用地,如過去的鄉鎮或村辦企業用地。生產經營性質的農村建設用地關乎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切身利益,但很長時間以來,這些性質的土地資源始終處于“死權”狀態。
我國現行《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
使用權沒法交易,土地就無法實現市場價值,這是最大的問題。在貴州乃至全國的廣大農村,鄉鎮或村辦企業走過輝煌后,留下的土地大多陷入“沉睡”之中,上面遺留的廠房或閑置荒廢,或低價出租,鄉鎮或村級集體的土地收入微乎其微,集體經濟發展步履緩慢。
湄潭縣農村改革試驗區副主任張雷表示,湄潭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是在確保“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原則下進行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競拍后的土地溢價大部分歸村集體所有,這將大大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集體經濟實力。”
貴州省國土廳土地利用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全省的情況是,很多村莊都想壯大集體經濟,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哪怕只要有一塊地、一畝地,能像國有土地那樣入市交易,問題就解決了。
此次拍賣土地的土槽村就是貴州省的一類貧困村,有村民4086人,其中貧困戶153戶498人,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集體經濟“空殼村”。
村委會主任蕭獻忠就表示,做夢都想不到農村集體土地能按照國有土地的價格入市拍賣,競拍價格獲得了原有土地一倍的溢價。現在村民們都很高興。按照規定,政府從拍賣總價款中提取12%的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除去20.7萬元的土地流轉成本后,收益部分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
在農業產業化、村莊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土地制度改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在過去20年間,湄潭的發展也極大受益于土地制度的各項改革,發展空間得到優化布局,由于土地的有效流轉和優化利用,農民居住實現了由高山向平壩轉移、由散居戶向規劃區轉移、由村莊向城鎮轉移的“三個轉移”;發展空間實現了工業向經濟開發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居住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的“三個集中”。
現階段土地制度改革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和遺憾。記者了解到,在湄潭縣,村一級的集體經濟組織尚未完全建立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改革的實效,現階段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是暫由村民委員會代行入市主體,實施入市交易活動。但是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角度看,還是亟需建立和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專門負責經營和管理集體資產,充分行使入市主體權利,才能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利益。
湄潭縣還在其他方面不斷試驗與摸索。縣里派出了調研組前往全國調研先行區不動產交易平臺建設情況,核算建設成本,制定建設計劃,招商引資引入企業建設,力爭建設全國一流的產權交易平臺。同時,建立集體資產管理經營公司,設立不動產擔保抵押基金,以公司管理平臺和資金,走市場化運營管理道路,著力盤活國有和集體經營性資產,助推城鄉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湄潭的土地已經在改革中“活”了起來。
作為全國首批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的湄潭試驗區,自1987年建立以來,立足中國西部山區現實,通過以土地制度創新為主線的四輪農村改革試驗,從容不迫走過25年的改革歷程,催生了“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均衡減負、戶戶減負”、“兩增兩減三在村”的改革成果。
從湄潭試點開始,貴州廣大農村已深切觸摸到這場改革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今年夏末湄潭縣的這記槌聲,將為新時期貴州農村改革烙上深深的印記。
“貴州將不斷總結經驗,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交易規則和服務監管體系,力爭在全國率先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貴州省委常委、副省長慕德貴說。
(責任編輯/岳 振)

湄潭試點正在為我國土地改革吹響新一輪的號角,農民將在此輪改革中得到極大的實惠,長期困擾農村經濟發展的資源瓶頸正在逐步解決。圖為湄潭縣城景觀。(楊懷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