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5.36.178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理念逐漸被人們所接納,社會各界對于生態環境也有了相應的重視。為此,該文通過對當前城市河道當中的護坡進行分析,以提高生態護坡技術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利用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傳統的混凝土護坡結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為更好地保護和發揮河道的生態功能,并為城市注入自然美景,加速人居環境的良性循環,生態護坡在整治城市河道中已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城市河道整治 生態護坡 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TV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c)-0178-02
在以往的城市河道整治案例中,通過修建河道護坡,可以實現城市的防洪抗澇能力以及水土保持能力的提高。然而以往的城市河道整治當中,對于護坡的設計主要在于強化其防洪排澇的能力,將河水同流域周邊的土壤進行完全隔離,嚴重破壞了河道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而為了解決這一生態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生態護坡理念逐步被社會大眾所認可。
1 傳統城市河道護坡現狀分析
傳統城市河道的護坡無論是結構設計亦或者是功能形態都相對單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城市與河流之間的矛盾,甚至導致河流生態環境的破壞。雖然其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市所面臨的洪澇問題以及水土流失問題,但是卻嚴重的破壞了河流本身的內部生態環境,并且往往會由此而引發極為嚴重的生態破壞效應,從而對城市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1]。
以往的城市河道護坡在進行其結構設計時,多會采用混凝土進行護岸的加固作業,而在在形式的選擇上多會采取傾斜或者是垂直這兩種形式。并且在進行河道護坡的材料選取時多會以質地較為堅硬的材料對整個河道的表面進行封鎖,從而在河流的水體與流域的土壤間構成了一道堅固的屏障,將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的聯系阻隔,導致無法完成內陸水循環,這也導致了干旱期,城市的地下水無法從河水當中得到應有的補充,而在雨季期里,河水也難以滲透混凝土的阻隔進入地下水流域使水位降低,從而間接地增加了城市的排水系統壓力。混凝土滲透進入地下水而使水位降低,這樣排水就主要靠城市的排水系統,增加了城市排水壓力,并進一步影響了城市可利用的水資源。由于以往的城市河道嚴重影響了流域內生物生存環境,導致其物質與能量之間的循環被打破,城市河道喪失了應有的凈化能力,導致水質極為惡劣。鑒于此種情況,國家專門提出生態建設觀念,倡導水利工程向現代水利轉變,建設生態型河道護坡水利工程[2]。
2 現代城市河道整治中的生態護坡設計
2.1 生態護坡的理論概述
所謂的生態護坡,不應該僅僅是停留在解決城市洪澇問題的層面,而是應該站在統籌考慮生態和諧的協調角度上進行護坡的設計工作。在進行生態護坡的設計時,首先便是要保證河岸的穩定與安全,并在此前提條件下充分發揮河道所擁有的天然特性,實現河流與土壤與生物這三者之間的循環與穩定,從而保證生物的正常生長,以達到仿自然的狀態。生態護坡的建設應當建立在工程學、生態學以及植物學等諸多學科基礎之上,要重視護坡工程與周邊的生態環境達到和諧相處相協調,并盡量維持河道原有的生態循環系統,以減少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
2.2 關于生態護坡的功能設計特點
由于生態護坡能夠與流域內的眾多子河流共同組建為完整的水生系統,因此對于整個流域內的水文調節具有極高的生態利用價值。因此在進行設計時往往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其一是穩固與安全,在河道護坡的設計結構中,其最基本的能力便是抗洪排澇以及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這也是任何水利工程最為基本的目的。其二則是協調性,由于在進行生態護坡的建設時,往往會采用具有親水性、以及對生物不會造成嚴重危害的材料,以盡量維持該河道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因此不會破壞河道原有的生態循環系統,使得河道本身擁有的自我凈化以及自我修復的能力得到提升,從而促進河流水體與土壤與生物三者之間的正常循環。其三則是美化,由于生態護坡的建設能夠拉近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因而能夠促進人文技術與自然景觀交互融合,使城市更加具有自然美的氣息[3]。
3 生態護坡建設當中的常用類型
3.1 植被型護坡
這種護坡方式通過人工種植植被的方式進行護坡建設,取代了原先的混凝土工藝,是較為常見的護坡類型之一。在進行建設時,通過采用較為簡單的播撒草種以及平鋪草皮的方式兩種。雖然理論上播撒草種作為一種相對簡單并且成本較為低廉的方式。但是所適用的河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只適用于對于坡度較緩的河流岸邊,并容易受只與植被種植類型的影響。同時也會由于在進行人工播撒時,草籽的播撒不夠均勻,播撒的位置淺顯而極為容易被流水沖走,從而不利于植被護坡的規模化,甚至會導致護坡區域的表層水土流失,進而威脅邊坡的結構穩定性。而平鋪草皮的護坡方式則是在人為坡面通過進行天然草皮的鋪設工作以進行植物防護的一種有效措施,有利于解決在草籽的生長期間,河道的護坡出現了一定時期空白問題。
3.2 構筑三維土工式植被網
三維土工式的植被網主要是依據河道地形地質以及氣候水文特點,通過將樹脂進行化學處理,從而完成土壤的填充工作,并及時種上相應的植被從而完成三維土工式的植被結構網絡。這種工程往往會由于樹脂的網延展率過低以及強度過高的原因而不容易產生形變,并且在填充了土壤以及植被之后能夠形成很好地固定效果,從而減輕了雨水的沖刷能力,摒棄在當植被的根系進一步長成后又能夠對土壤進一步進行加固,從而防止水土流失現象的出現。三維土工式的植被網護既融合了土工網格以及植被護坡優點,同時又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對于植物生長也有著極好的促進作用,并且具有廉價的成本以及施工簡單方便的優點因而被廣泛應用于現代城市河流整治的護坡工程中。
3.3 植被與混凝土有機結合的生態護坡建設
所謂的植被與混凝土結合的生態護坡工程,是在多種護坡模式的基礎上逐漸衍生而來的一種新穎的綠色生態護坡技術。通過對護坡的位置、土壤土質以及實際的綠化要求進行混凝土成分的確定,通常情況下護坡當中往往會使用碎石水泥以及其他植物能夠生長的材料組成,在提高護坡的強度以及抗沖刷能力的同時,有效避免混凝土層的龜裂。同時由于混凝土所受的水位影響相對較小,因而能夠為植物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即使處于北方的寒冷地區,也可以有效減少其中所含有的水分,有利于降低凍害的影響。因此即使在當地原有的植被層被破壞而導致當地無法種植植被,又或者是由于氣候因素、生物因素等影響時,這種護坡結構也可以保證植被的正常生長以降低環境和氣候對其所產生的影響。同時也能夠有效地促進當地生態平衡的恢復與重建。由于植被與混凝土有機結合的生態護坡可以保證河道生態環境不會受到不受影響,并且有助于促進河流修復能力的提升,加之施工的工藝相對簡單,科學技術運用合理,因而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而被廣泛運用[4]。
4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逐漸加強,因而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理念也更加重視。相較于以往河道的護坡工程僅僅注重于邊坡的穩定而忽視了河道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而言,新型生態護坡更加注重對于河流生態環境的保護,使城市與河流能夠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岳亮亮,齊奇.生態護坡在遼寧省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應用[J].吉林水利,2015(4):34-36.
[2] 王均豪.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態型護坡結構探討[J].中國水運,2012(7):151-152.
[3] 秦亞麗.淺談現代城市河道生態護坡的設計[J].陜西水利,2013(4):133-134.
[4] 鄭麗麗,王斌.淺談河道生態護坡設計[J].陜西水利,2015(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