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陸

各地供銷社的三尺柜臺正悄然變成標準化的現代門店和全國基層物流網絡,正從購銷渠道商向綜合服務平臺轉型。
在我國,供銷社有著61年的歷史,也曾紅極一時。但網絡時代,大部分年輕人已忘記它的存在。
不過就在最近,供銷社又重歸人們的視野了。4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公布。根據《決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力爭今年三季度辦成一個全國性“網上供銷社”電子商務平臺。
供銷社曾經的輝煌
供銷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個體、私營商業還沒有大規模出現之前,是具有絕對壟斷地位的流通渠道和經營實體。曾經,農民的衣食住行、生產消費,幾乎全依賴供銷社提供。因為壟斷,供銷社也有過輝煌的業績。
然而,改革開放后,供銷社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淘沙下,體制和機制弊端日益凸顯,發展步伐緩慢拖沓,業務不斷萎縮,虧損日益嚴重。
“當時,一般的基層供銷合作社負債都在600-800萬元間?!焙颖笔嬷菔泄╀N社退休職工侯俊霞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回憶說,供銷社在一段時間內看似是一艘巨型航母,而實際內容卻像在堆積木,九十年代供銷社陷入低谷,后來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浙江試點初見成效
互聯網時代來臨,不禁讓人擔心,散落于基層的供銷社是否會就此消亡?
讓人驚奇,供銷社不但沒有消亡,而且伴隨著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它漸漸又回歸于人們的視野。全國“網上供銷社” 雖然今年三季度才上線運行,但早在去年廣東、河北、山東和浙江4省就開展了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其中一些供銷社在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方面還取得了初步成效。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賈家村供銷社成立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村里誰想買東西就來供銷社,工作人員可以幫忙上網下單,貨到付款;想賣農副產品,也來這里登記,由供銷社打包上網銷售。
不少村民感慨:“村里離集鎮較遠,原來買點農資要折騰半天,現在通過供銷社上網買化肥、農藥、種子只需 1- 2 個小時就能直接送到田間地頭。如果有需要,供銷社還可以聯系農業專家到農戶的地里做土壤檢測,給出科學的用藥用肥建議。賈家村供銷社電子商務服務站既方便又實惠。”
如今,這樣的服務站在浙江農村隨處可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電子商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浙江省供銷社下屬的中農在線網站已經建立了網上莊稼醫院,整合了一些莊稼醫生和大專院校的專家,通過網上莊稼醫院,專家為農戶進行解答,最后以開處方的形式把農資銷售出去。”業內人士說,“這種模式對于阿里、京東來說很難復制。計劃經濟時代建成的密集網絡,現成為供銷社角逐農村電商市場的最大競爭力?!?/p>
我國農村市場廣闊,僅僅依靠現有電商企業是無法滿足其全部市場需求的,這也是供銷社發展的空間所在。不過,農副產品在網上銷售,供銷社自身搭建的平臺優勢不大,所以與其他電商合作,共同進步是供銷社發展的關鍵。
截至2015年3月底,浙江省供銷社已在淘寶網、1號店及京東商城三大電子商務平臺上建成各類地方特色館18個,入駐網商近1500家,入駐商品近4000種,并與2000多家合作社和生產企業建立了產銷對接關系。
點開淘寶網上的“浙江館”頁面,只見茶葉、火腿、筍干菜、鮮魚等各種地方農副產品應有盡有。淘寶網寧波館”開館7天,銷售額就高達1400萬元。
浙江省供銷社數據顯示,通過電子商務途徑,2014年全省供銷社系統共計銷售茶葉、食用菌、干果、水產等農產品7.6億元,同比增長347%。
浙江省供銷社不止在網上賣農副產品,還在網上“賣”田。去年3月,浙江省供銷社就聯合阿里“聚劃算”和安徽績溪市政府,通過網絡平臺,對績溪閑散土地以私人定制農場的方式,向網民推出了一個“聚土地”認購活動。“聚土地”兩天的網上營銷活動,頁面點擊量達5億多次,有35萬多人次在線咨詢,2699人下單,“成交”土地339.9畝,交易額近200萬元。
目前,浙江全省供銷社發展各類涉農電子商務合作社127家,2014年全年實現電子商務銷售額12.5億元,電子商務合作社數量和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65%和400%。
互聯網+ 籌謀“網上供銷社”
繼首批試點之后,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47個地級市、344個縣開展了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截至3月末,全國供銷社系統開展電子商務交易的企業已達954家,電子商務交易額近3000億元。
今年4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決定》更賦予了供銷社這個“超級連鎖店”新的使命和機遇。
比如《決定》提出,“順應商業模式和消費方式深刻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形成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隨后,全國供銷總社就提出要在各區域型、專業型平臺的基礎上,由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省級供銷合作社,引入戰略投資者,搭建一體化的全國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平臺,使之成為全國供銷合作社發展電子商務的總平臺,提高規模效益和綜合競爭力,這個平臺將于今年三季度上線運營。
根據規劃,這個平臺將具備B2B批發交易、B2C商品銷售、C2C零售交易、O2O在線業務等幾大功能。全國平臺與系統龍頭企業合作,開展農資、棉花、再生資源、特色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網上交易。并依托連鎖經營網點、村級綜合服務中心等,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共同建設“供銷商城”。
截至2014年底,全國供銷社系統銷售額達3.76萬億元,同比增長17.2%,匯總盈利354.4億元。全系統擁有2.5萬家基層社、11.4萬家農民合作社和105.5萬個連鎖、配送網點,覆蓋全國80%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各地供銷社的三尺柜臺正悄然變為標準化的現代門店和散落全國的基層物流網絡,正從以往的購銷渠道商向農村綜合服務平臺轉型。
不過,供銷社系統電子商務起步較晚,其傳統的機制使得供銷社系統人員對電子商務認識不足,與京東、阿里等電商巨頭相比,其人才、技術等都較缺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巡視員謝揚表示,網上供銷社不僅要做到經營方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網絡經濟發展的規律。首先需要吸收大量IT經營人才,對電商人才的培養要加大扶持力度。無論是縣、鄉鎮還是村,都要有供銷社自己的營銷人員。同時,從電商企業的發展經驗來看,落后、欠發達地區的電商發展速度較快,供銷社可以考慮將這些地區作為突破口進行發展。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鄒天敬表示,2015年,全國供銷社的改革工作將涉及多個方面,一是以系統內的電子商務企業、基層供銷社、科研院校為主要成員,組建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發展聯盟,加快農資物聯網的推廣應用。二是搭建供銷合作社第三方支付平臺,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積極拓展供應鏈融資、倉儲物流監管、信息和指數發布等延伸服務。三是引導電子商務企業參與土地流轉,探索大數據驅動下的訂單農業,以預購和預售方式,實現“以銷定產”“產地直供”,塑造新型農業產業價值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