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2015年4月,國家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在早春燦爛的陽光下,中國的“一帶一路”揚帆啟航。
政治互信、政策溝通。“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政治共識、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深化改革、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
以政治互信和政策溝通為基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類規則,與沿線國家達成合作新共識。同時,加強沿線政府之間互利合作,構建多層次的宏觀政策交流機制,共同打造新時期的政治和安全新秩序。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不是空洞的,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不是要替代現有的地區合作機制,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要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
堅持包容發展,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經濟開放、優勢互補。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國家實現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共同打造開放和包容的雙邊、多邊和區域經濟合作新機制。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通過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是通往政治認同與實現地區穩定的重要條件。
一方面本著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經濟合作,加快實現我國經濟從“引進來”到“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轉變,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完善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絡,使互聯互通達到新的更高的水平,進一步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化程度,努力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網絡。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同時發揮好政府作用。
金融合作、共同發展。深化金融改革,推動亞歐金融市場發展。充分發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的作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與其他全球和區域多邊開發銀行的關系是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擴大我國與沿線國家的雙邊本幣互換、結算規模和范圍。支持沿線國家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鼓勵中資金融機構和企業在境內外發行人民幣和外幣債券,在沿線國家使用所籌資金。促進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
建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建立“一帶一路”金融穩定合作機制。加強與沿線國家中央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的聯系和溝通,擴大信息共享范圍。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建立應對跨境風險和危機處置的交流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