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立+++李季剛


摘 ? 要:本文根據收入增長函數模型,利用新疆各地區的面板數據對農村金融發展與新疆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農村民間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民收入增長作用不顯著;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在長期內與農民收入增長呈正相關,短期內呈負相關。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民間金融;居民收入
中圖分類號:F830.3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B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017-2015(4)-0020-04
一、引言
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一直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有了顯著提升,但與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仍然偏低。數據顯示,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已從2004年的2245元提高到2013年的7297元,年均增速達14%;但與201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與此同時,新疆城鄉收入差距已由2004年的5258元擴大到2013年的12577元,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因此,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以及對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進行研究分析顯得尤為重要,農村金融作為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一直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
國外方面,Gold-smith(1969)通過對各個國家金融發展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研究發現,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呈平行發展關系。King and Levine(1993)也認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正向關系。Kellee(2002)重點分析了中國和印度的非正規金融、小額信貸,認為中國和印度的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這些金融形式。在國內,溫濤、冉光和等(2005)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農村居民儲蓄比率等因素出發,指出中國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許崇正、高希武(2005)從農民信貸投資、農戶的就業結構等因素入手,通過回歸分析發現信貸投資因素對于農村人均收入的影響不顯著,農村金融對農民增收的支持不足。余新平、熊德平(2010)從農業存款、貸款以及農業保險的視角研究發現,農村存款、農業保險賠付與農民收入增長呈正向關系,而農村貸款、農業保險收入與農民收入增長呈負向關系。研究方法方面,杜興端(2011)通過協整分析、Granger因果檢驗和脈沖響應分析,實證研究表明: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都對農村收入增長具有不利影響。宋冬林(2011)運用主成分分析、VAR模型及格蘭杰因果檢驗等實證方法研究發現:農村傳統正式金融是農村金融的主體,但農村正式金融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僅有農村非正式金融是農民收入的格蘭杰原因。戎愛萍(2013)運用協整理論和VAR模型對農村居民戶均貸款與戶均純收入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發現,在短期內貸款與農戶收入之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
從以上研究來看,由于數據指標選取以及計量方法應用的不同,導致農村金融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的結論也各不相同。但所有這些研究都以農民純收入作為因變量用以考察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農民純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這部分收入與農村金融相關性不大,與農村金融相關性最大的是經營性收入。而且,以上研究所涉及到的投資也只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或信貸投資,這些投資不能全面地反映農業投資水平,農業經營費用支出與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能夠較好的反映農業投資水平。鑒于此,本文通過收入增長函數模型,以經營性收入作為因變量,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農村民間金融納入農民收入增長的金融因素當中,并將農村經營費用支出、農業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作為控制變量,進一步探討農村金融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并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二、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效應分析
(一)指標選取及模型構建
1、指標的選取。分析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必然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農戶收入及生產投入指標;二是金融發展水平指標。本文選取以下六個指標共同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具體指標如下:
農民經營收入指標(INCOME)。由于家庭人均經營收入占新疆農民收入的比重最高且其與農村金融發展狀況的關系最為密切,因此本文選取家庭人均經營收入作為衡量農民收入水平的指標。
農業固定投資指標(FI)。本文選取生產用固定資產凈值作為衡量農業固定投資水平的指標。由于生產用固定資產凈值的數值無法直接獲得,生產用固定資產折舊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因此,本文利用人均生產用固定資產折舊額來反映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水平。
農業可變投資指標(AI)。由于家庭人均經營費用支出能夠更好、更全面地反映各地區的農業可變投資水平,因此本文選取家庭人均經營費用支出作為衡量農業可變投資水平的指標。
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指標(FD)。考慮到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貢獻最大的是信貸資金,本文選擇信貸比率作為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其中信貸比率FD=RC/RG(RC為農業貸款余額,RG為一產GDP)。
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指標(FX)。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是指將農村儲蓄轉化為農村貸款的效率,本文選擇貸存比率,即貸存比率為農業貸款余額與農村儲蓄余額的比值。
農村民間金融發展水平指標(CFD)。本文選擇非銀行借款余額占農民融資余額的比重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CFD=NBL/TL(NBL為人均非銀行融資余額,TL為人均期末債務余額)。
2、數據來源及說明。本文研究的樣本數據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屬縣(市)、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八個地區2002~2012年的年度數據。由于以上八個地區是新疆農業的主產區,農業人口較多,農業收入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因此選取以上區域能夠更好地代表新疆的農業生產發展水平以及農村金融發展現狀。由于新疆各地區的農業貸款余額、農村儲蓄余額等相關統計數據無法直接獲得,因此,本文通過以下計算方式得到相關數據。各地區農業貸款余額=各地區人均從銀行信用社得到的貸款余額×各地區的鄉村人口數;各地區農村居民儲蓄余額=各地區人均存入銀行信用社的存款余額×各地區的鄉村人口數;非銀行融資余額=個人借款余額+鄉村集體組織或企業借款。以上數據以及各地區的一產GDP、家庭人均經營收入、家庭人均經營費用支出、生產用固定資產折舊、期末債務余額等數據均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2003~2013)。
3、模型構建。本文根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通過引入一些影響生產的變量,構建一個能夠反映金融發展水平與收入增長關系的生產函數,以揭示新疆農村金融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該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為:
Q=AKθL1-θ ? ? ? ? ? ? ? ? ? ? ? ? ? ? ? ? ? ?(1)
式中,A、θ為參數,Q為產量,L和K為分別為勞動和資本的投入量。對(1)兩邊同時除以勞動的投入量L,則得到人均生產函數:
q=A kθ ? ? ? ? ? ? ? ? ? ? ? ? ? ? ? ? ? ? ? ? (2)
若對(2)式取對數并進行差分可得:
DLnq=DLnA+DLnk ? ? ? ? ? ? ? ? ? ? ? ? ?(3)
該式僅與綜合效率參數A和資本的投入量k有關。本文中,人均產量q用農民家庭人均經營收入INCOME代替,資本投入量k分別用家庭人均費用支出AI和生產用固定資產折舊FI代替,同時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FD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FX、農村民間金融發展水平CFD也當做一種投入引進方程,則方程可以表示為:
DLn(INCOME)=C+αDLn(FI)+βDLn(AI)+γFD+εFX+λCFD+μ ? ? ?(4)
其中,C為常數項,α、β、γ、ε、λ為回歸系數,μ為殘差項。式(4)表明農民收入增長率是農業可變投資增長率、農業固定投資增長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農村民間金融發展水平的函數。
(二)實證結果與分析
1、單位根檢驗結果及分析。為了規避檢驗方法選擇不當對結果造成的偏差,本文同時采用LLC檢驗、PP檢驗兩種檢驗方法對農民經營收入的增長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民間金融發展水平等指標進行單位根檢驗。
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水平下LLC檢驗、PP檢驗均拒絕了DLnINCOME、DLnAI、DLnFI、FD、FX、CFD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這說明以上變量均不存在單位根,所以可以推斷以上變量都是零階單整序列。
2、協整檢驗結果及分析。由于以上變量都是零階單整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條件,因此可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本文采用Pedroni提出的7個檢驗統計量以及Kao構造的ADF檢驗統計量來判斷DLnINCOME、DLnAI、DLnFI、FD、FX、CFD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具體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知,Pedroni檢驗中的pp-檢驗(面板)、ADF-檢驗(面板)、pp-檢驗(群)、ADF-檢驗(群)以及Kao構造的ADF檢驗5種檢驗方法在1%的顯著水平下拒絕了零假設,說明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率、農業固定投資增長率、農業可變投資增長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農村民間金融發展水平之間存在某種長期、穩定的關系。本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并采用普通二乘回歸(LS)對檢驗模型進行估計,具體回歸結果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R2值較高,高達96%,說明模型擬合的非常好;DW為2.1842,表明回歸方程殘差序列不存在相關關系。除農村金融發展效率FX外,模型中其它變量均通過了5%顯著性檢驗。在檢驗模型的估計中,農業可變投資增長率、農業固定投資增長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率正相關,農村民間金融發展水平與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率負相關。
(三)誤差修正結果及分析
通過LS面板協整,驗證了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由于樣本數據時間跨度較小,所以利用誤差修正模型的方法對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從而確保協整關系的可靠性。
由估計結果可以看出,ECM的回歸系數為負值,且其在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誤差修正發生了作用。家庭經營支出增長率、生產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民間金融發展水平的差分對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率的差分具有顯著的影響,說明農村金融在短期內對收入增長也有作用。
四、實證結論及對策建議
由上述實證分析可知:(1)農村民間金融對農民的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導致該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農村民間借貸利率要遠高于銀行貸款利率,民間借貸利率的提高使得農民的生產成本顯著增加。(2)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不顯著。說明農業存款未能很好的轉化為農業貸款,農業存款對農民收入增長的支持作用未被充分發揮。(3)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民收入增長在長期內具有促進作用,但在短期內具有抑制作用。在短期內,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與家庭經營收入呈負相關的主要原因是,吸收存款的機構主要是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而這些金融機構吸收完存款后未能將其立即轉化為農業貸款,而是將大部分農業存款轉移到了城市,致使農村資金外流。(4)生產用固定資產投資、家庭經營費用支出對農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基于上述結論,為了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應從以下方面入手:(1)增加公共投資,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2)根據當地的經濟、金融發展狀況,制定差異化的發展政策。對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地區,實施傾斜的經濟、金融發展政策,對農業領域實行差異化的授信審批政策,加大涉農貸款的投入,保障農業資金供給,提高農業的投資水平。(3)加快發展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使更多的資金能夠留在農村,促進農業的生產發展。(4)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使更多的農業存款可以轉化為農業貸款,有效發揮農業存款對農業生產的支持作用。(5)引導和促進民間資本流向農村、農業,尤其是農民收入水平較低的地方,增加農村資金供給,使其相互之間以及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能夠形成有效的競爭,降低民間借貸的資金成本;進一步規范民間金融的發展,使民間金融陽光化,促使其向村鎮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轉變,有效降低民間借貸利率。
參考文獻
[1]Raymond W.Goldsmith.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Robert King, Ross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108).
[3]溫濤,冉光和,熊德平.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9):30-43。
[4]許崇正,高希武.農村金融對增加農民收入支持狀況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9):173-178。
[5]余新平,熊德平.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中國農村經濟,2010,(6):77-86。
The Influenc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Rural Residents Income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Xinjiang
DONG Yanli ? LI Jigang
(School of Finance,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ncome growth function model,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different regions in Xinjiang, the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Xinjia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inform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has the dramaticall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the efficiency of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does not have the remarkable effects on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and the level of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in the long term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s with that in the short term. 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rai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Keywords: rural finance; informal finance; residents income
責任編輯、校對:張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