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
據西泠印社拍賣公司日前透露,一件秘藏民間200年的翁方綱惟一完整的詩學著作手稿將現身春拍拍場。
由于翁方綱在清代學術史、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手稿大多為各公藏機構收藏,民間罕見。此次現身西泠春拍的翁方綱《志言集》手稿,是此稿秘藏民間200年后首次呈現于公眾面前,且正文從未刊行,堪稱翁方綱詩學乃至清代文學批評史的重大發現。該書是現存翁氏詩學著作中惟一完整的手稿,并且是其詩學觀點最具代表性的手稿,頗足珍貴。
秘藏民間200年
翁方綱(1733年至1818年),號覃溪,晚號蘇齋,清乾嘉時期著名學者,以考訂而兼賞鑒,在經學、詩學、金石學等領域聲名卓著。他所開創的“肌理說”,被稱為“清代四大詩說”之一,影響深遠。這一詩學主張雖系漸次形成,但學界公認定型于嘉慶二十年(1815年)翁方綱83歲時所撰《志言集》。該書乃“肌理說”的代表之作,亦是其晚年最重要的詩學著作,然全稿未經刊行,僅《志言集序》見載于刻本《復初齋文集》卷四,后人雖可據以窺見梗概,但終究不得其詳,引為憾事。
此次亮相7月舉槌的西泠春拍古籍善本專場的這部《志言集》手稿為正集十六卷、續集二卷,完整一冊, 共計106葉(212頁),縱29.7厘米,橫19.2厘米。扉頁有翁方綱親筆統計選錄的詩人詩作,總計唐、宋、金、元、清14家詩人的1537首詩作。翁氏手抄詩目并進行分類,詩評近9000字,這是翁方綱晚年惟一完整且未公開的重要詩學手稿。
此稿著錄于梁章巨《退庵隨筆》卷二十一。又據1987年日本《山本書店古書目》(第38號)著錄,標價150萬日元,相當于人民幣3.8萬元。如按當時每月50元的工資計算,這部書相當于當時760余人的月收入,可謂昂矣。

今年恰逢《志言集》撰成200年(1815年至2015年),這件珍貴手稿在流落東瀛100余年后,復歸故土,不由令人感嘆機緣之巧合。
“肌理說”的關鍵文獻
翁方綱的“肌理說”作為“清代四大詩說”之一,最早由郭紹虞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與“神韻說”、“格調說”、“性靈說”并論,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主流觀點。這一詩學主張雖系漸次形成,但學界公認定型于翁方綱晚年所撰的《志言集》。
此稿明確了《志言集》的創作時間,為嘉慶二十年(1815年)翁方綱去世3年前所撰。
從書體風格看,此稿與翁方綱晚年風格相符。正文部分為首次面世,翁方綱針對入選每一位詩人的詩歌特點及成就,或是其中的代表性詩作,均予以扼要評述。從中可見翁方綱藉助選本與詩評相結合的文學批評形式,力圖從“理”的高度來梳理詩歌發展史,是其“肌理說”的代表之作。
最“任性”的詩歌選本
《志言集》帶有強烈的批判色彩,翁方綱雖然承認李白的才華“超絕千古”,但他的詩屬“才人之詩”,后人難以追摹,于初學者是不利的,故未加選錄。相應地,他對“明前后七子”貌襲唐人、空談格調的詩風也予以批駁,故于明詩也一律不選。
翁方綱晚年編撰《志言集》懷有非常切實的目的,是希望能為人指明一條有操作性的學詩的正途。經由他精心篩選的各個時代詩人詩作,無疑是其“肌理說”的最佳代言人。這部手稿的發現,將使翁方綱詩學研究更為深入,對清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也將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