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欣+++金惠真
在韓國,人們喜歡用“學蟲”“學神”來稱呼那些熱愛學習且成績超群的學生。去年底舉行的韓國高考出現33名滿分獲得者,其中一名是來自全羅南道一所外國語高中的女生,人們稱贊她是“學神”中的“學神”。在韓國,外國語高中、科技高中、國際學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學神”大本營,通過“中考獨木橋”的尖子生方能進入這類高中。校園的氛圍也相當“求學派”,看到學生拉著旅行箱上學不是新奇事,因為這些“學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參考書為伴,一般的箱子不夠用。
與中國相似,韓國人十分看重考試成績,拼命學習考上三大高校(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以及國外名校是最高目標。到了大學,學習尖子們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鉆研的好習慣,畢業后不難找到好工作。韓國兩大門戶網站NAVER和DAUM的創始人李海珍和李載雄分別畢業于首爾大學和延世大學計算機系。這兩位IT大佬都是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學神”。
“學閥社會”在韓國是“學歷加門第關系”的統稱。學界精英會形成專屬他們的“圈子”,寒門子弟想進入這個“圈子”,只能通過學習來實現“身份晉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過統計,在298名韓國國會議員中,畢業于最高學府首爾大學的有81人。其余依次為高麗大學(25人)、延世大學(23人)、成均館大學(22人)。從這四大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神”政客占國會議員總數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現任蔚山市長金起炫(曾連續3屆當選國會議員)。畢業于首爾大學的金起炫在校期間平均每天只睡4小時,多年苦讀終于通過難如登天的司法考試,順利進入司法系統,并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當選議員后,金起炫仍被稱為“學神”,經常抱著資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并根據這些調查資料提交法律議案。如今,他依然手不離書,踐行“活到老學到老”。
就目前看,韓國各大公司招聘員工時,也打破不了“學閥”觀念,畢業于哪個學校、取得什么文憑幾乎決定錄用與否。韓聯社此前報道說,一家調研機構今年上半年針對2514名27歲左右的韓國年輕人進行題為“幸福年輕人的特征”的調查。結果顯示,越是高學歷、高門第的年輕人越幸福。這里的“門第”指的是畢業學校。比如,同樣是四年制大學本科學歷的人群,名牌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稱,在十分重視學歷和門第的韓國社會,年輕人能否找到滿意的工作單位,很大程度上依賴上述兩個因素。這也正好應了那句話,“年少不爭當學神,老大只能徒傷悲”。
而對于那些批評“一考定終身”制度和“學閥”觀念的韓國人來說,下列數據可能是最好的反駁。1998年至2007年十年間,在通過司法考試成功進入司法系統的精英中,畢業于首爾大學、延世大學及高麗大學這三大名校的人數占總數的5.5%。要知道,司法考試可不看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而是對所有考生一視同仁。因此,主張“精英教育”的韓國人認為,休怪“學閥”觀念絆住你的就業夢,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沒有別人多”。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