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漢+++羅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這項制度的落地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3月30日,中辦、國辦公布《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針對現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防止司法干預的“防火墻”和“隔離帶”,為領導干部干預司法劃出“紅線”。干預司法可能令干部的“官帽”不保。
規定共計13條內容,主要建立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三項制度。其中,五大亮點引人關注。
亮點一:任何干預司法的活動都將被記錄
【規定】對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情況,司法人員應當全面、如實記錄,做到全程留痕,有據可查。
【解讀】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這樣規定一是可以防止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選擇性記錄,二是在案件出現問題時,可以倒查責任。
他特別指出,某些領導以組織名義向司法機關發文發函對案件處理提出要求,或者領導干部身邊工作人員、親屬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司法人員也應當進行記錄,并保留相關材料。
最高人民法院此前公布的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已經提出,對于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的批示、函文、記錄等信息,建立依法提取、介質存儲、專庫錄入、入卷存查機制,相關信息均應當存入案件正卷,供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查詢。
亮點二:五類違法干預司法行為將被通報
【規定】規定將通報的范圍限定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情形,主要包括:
一、在線索核查、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執行等環節為案件當事人請托說情的。
二、要求辦案人員或辦案單位負責人私下會見案件當事人或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以及其他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的。
三、授意、縱容身邊工作人員或者親屬為案件當事人請托說情的。
四、為了地方利益或者部門利益,以聽取匯報、開協調會、發文件等形式,超越職權對案件處理提出傾向性意見或者具體要求的。
五、其他違法干預司法活動、妨礙司法公正的行為。
【解讀】建立通報制度,將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情況在一定范圍內公開,對實施干預行為的領導干部進行警示,也能讓其他人引以為戒。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副主任蔣惠嶺說,判斷干預司法活動是否違法,首先要分清職務行為和職務外活動的關系。有些領導干部通過法定程序了解案件信息,這就屬于依法履行職責的范疇,但如果對案情認定、證據采信、裁判結果等發表意見甚至作出決定,那就超出了制度活動的范圍,屬于非法干預。
亮點三:領導干部干預司法,“仕途”堪憂
【規定】司法機關應當每季度對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報送同級黨委政法委和上級司法機關。必要時,可以立即報告。
黨委政法委應當及時研究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情況,報告同級黨委、同時抄送紀檢監察機關、黨委組織部門。
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領導干部屬于上級黨委或者其他黨組織管理的,應當向上級黨委報告或者向其他黨組織通報情況。
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情況,應當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政績考核體系,作為考核領導干部是否遵守法律、依法辦事、廉潔自律的重要依據。
【解讀】蔣惠嶺認為,是否曾經干擾司法活動,是衡量一個官員法治素養的重要標準。將干預司法的記錄制度與相應的黨內法規和政績考核等制度規定和相關考核評估有效銜接,干擾司法行為將對官員的“仕途”造成影響,必將對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行為起到有力的制約作用。
用一句話說,干擾司法不僅影響升遷,連“官帽子”都可能不保。
亮點四:干預造成嚴重后果將被追究刑責
【規定】關于對領導干部的責任追究,規定明確:
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造成后果或者惡劣影響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紀律處分;造成冤假錯案或者其他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領導干部對司法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解讀】最高人民檢察院監察局負責人表示,責任追究是對違法干預司法活動的領導干部的一種懲處,這也是告訴廣大領導干部不要要求司法機關違反法律規定和法定職責處理案件,做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
亮點五:司法人員若不如實記錄也要受罰
【規定】司法人員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情況的,予以警告、通報批評。
有兩次以上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情形的,依照有關規定給予紀律處分。主管領導授意不記錄或者不如實記錄的,依法依紀追究主管領導責任。
司法人員依法如實記錄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情況的行為,受法律和組織保護。領導干部不得對司法人員打擊報復。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司法人員免職、調離、辭退或者作出降級、撤職、開除等處分。
【解讀】蔣惠嶺說,為了保證司法人員能夠如實記錄每一次受到的干預,規定作出了比較完善的制度設計,也對司法人員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首先是保護如實記錄的司法人員,第二是嚴肅處理不如實記錄的人員,從而增強司法隊伍本身的法治意識。
鏈接:“干預留痕”這次真能落到實處嗎?
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要使規定落到實處,一是抓記錄環節,強化司法人員的記錄責任和履職保護,確保所有的領導干部干預司法的行為都如實記錄在案;二是抓典型,一旦發現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將及時進行通報、追究責任;三是加強對各地方各部門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
“規定要求對所有的干預都要記錄,首要的就是讓‘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落到實處?!北本┐髮W法學院副院長王錫鋅認為,裁判糾錯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會倒逼干預留痕機制的落實。“審理者如果不記錄,將來追究起來就會擔責,有利害關系在里面,記錄干預才有動力?!蓖蹂a鋅說。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副主任蔣惠嶺對記者表示,過去司法機關并非沒搞過此類的記錄制度,但實施起來困難重重。正在實施的司法體制改革,引進人財物省級統管等措施,為干預司法記錄制度的實施提供了機制性的保障。
“總的來說,規定對于職責劃分明確,執行和落實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比較強。”最高檢監察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規定中的各個環節涉及多個部門,比如記錄環節由司法機關負責,通報環節由黨委政法委負責,紀檢監察機關負責責任追究等。
“從這個規定可以看出,對于維護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杜絕領導干部干預司法,中央的決心大,前所未有。”蔣惠嶺認為,“有了頂層制度設計,再輔以完善的配套措施以及整體法治環境的改善,我相信這一規定將取得明顯實效。”
評論:切實提高司法抵御“權力干擾”的能力
現實中,確實有一些領導干部插手案件,有直接向司法機關發號施令,下批示、遞條子的,也有向司法機關領導和司法人員面授機宜、打招呼的。有的方式直接,明示讓關照一方;也有的采取隱晦暗示,雖然批示“依法辦理”,但其實“你應該懂的”。有的領導干部不直接出面干預,而是授意親屬、身邊工作人員干預司法機關辦案,更有甚者打著組織、部門的旗號,通過給司法機關發函、發文,以公權力機關的名義插手案件處理。
規定的出臺,為這類領導干部補上了一堂法治課。有的地方、有的案件中,總有一只“隱形”的手撥弄著司法天平。個別領導干部辦起事來“權力滔滔”,對自己的行為是否“越界”缺乏清晰認知。規定明確告知各級領導干部“不得干預司法”,否則“后果十分嚴重”,輕者通報批評、影響仕途,重者丟官罷職、追究刑責。
出臺這個規定就是要讓領導干部明白,“不得向案件伸手,伸手必留痕”。領導干部無論手中權力大小,都不得干擾法官、檢察官辦案。其實,我國憲法寫得清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領導干部濫用職權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對公平、正義、法治的損害很大。
制度的關鍵在于執行。規定施行后,具體執行將考驗司法者的勇氣和智慧。規定必將發揮強大的震懾作用,使得一些領導干部不敢伸手或者縮回伸出的手。但也可能有個別領導“頂風干預”,對規定的規避也會更加隱蔽。這需要法官、檢察官“鐵骨錚錚”,不但要用專業的法律知識辦理案件,還要用忠于法治與良知的決心對抗不正當的“權力干擾”。
切實提高司法抵御“權力干擾”的能力,讓司法者底氣足起來,也有賴于其他改革措施和配套規定的實施,從而改善整個司法大環境。從宏觀方面講,要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繼續推進人財物省級司法機關統管等改革試點,破解司法地方化、行政化難題,使“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真正落到實處。從微觀方面看,要完善法官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用辦案責任“倒逼”司法人員主動記錄、排除干擾。在一整套制度的保障下,讓司法更公正、法治更清明。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