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是江蘇里下河地區文學創作的發源地,對地域文學創作有很大研究。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落實中宣部關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的總體要求,5月18日至20日,南京市作協組織獲獎作家、簽約作家、南京市重點作品扶持作家、青年作家等核心創作人員15人一行赴泰州,就當今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繁榮本土文學創作以及新媒體環境對當下文學創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互動交流。此次活動也是南京市文聯“金陵五月風”的一項重要活動。
在泰州市作家協會的精心組織安排下,南京作家代表團走訪了富有當地文化氣息的岳飛生祠、梅蘭芳紀念館、畢飛宇工作室等地。泰州市常委、泰州市委宣傳部長盧佩民,泰州市文聯主席劉仁前,泰州市作協主席龐余亮都與南京作家代表團進行了深入交流。里下河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使得里下河人安于一種平頭百姓的農耕生活。這種文化形態,發展并壯大了以泰州學派為代表的“自然人性論”,追求表現“鑿鑿有味”的樸實生活內涵,主張“以自然之為美”,倡導傾聽“百姓之邇言”,崇尚表現“率真”、“俗善”的拙樸生活之美。里下河作家普遍具有平民精神,在平民化文學精神影響下,里下河作家堅持從平民生活寫起,還原實際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畢飛宇將“寫作如居家過日子”自定為小說創作的美學標準。劉仁前、龐余亮描寫熟悉的鄉鄰鄉親,熟悉的鄉土風物,作品呈現出自然、鮮活的本態。
南京作家代表團團長、南京市文聯副書記、副主席李海榮指出,里下河作家帶有質樸的平民精神,與習總書記強調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要求是高度一致的。來自出版業、交通、媒體、機關、翻譯、自由撰稿等不同背景的南京作家們也紛紛表示,南京文學創作應扎根于本土,文學不僅要表現人性,還要表現人物所生活的環境,只有具備鮮明特色的環境才能演繹出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才能創作出更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時代風貌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