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仁耿
童年
流星子
我的童年是一粒酸葡萄
父親上山去
留下孤獨的我 于是
我爬到樹上望
望瘦一個春天
父親怎么不回來
我求助山 山不語
我求助樹 樹低頭
我哭著從樹上跌下來
遍身是海水
我對著荒山叫喊
沒有父親的日子我咽不下去呀
風多情地把我摟在懷里
搖曳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一粒酸葡萄
流星子,原名莊文永,福建惠安人,80年代遷居澳門。著有詩集《落葉的季節》及評論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澳門文學評論集》。《童年》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詩,讀之感人肺腑,動人心扉。
親情是人類彌恒的主題。以強烈的情感震撼人心,是這首詩的特色之一。詩的一開篇,詩人就明確說明了自己童年的感受,然后圍繞對父親歸來的期盼,以感情為線索,按“望→哭→喊”的流程,一步步把情感推向高峰。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凄冷憂傷的,特定的畫面呈現給我們一個瘦弱、孤獨、寂寞的小男孩形象:他每天爬到高高的樹上,抱著樹干向遠處癡癡眺望,憂郁的眼睛流露出對父親無盡的思念與期盼。我們可以想象孩子淚水簌簌的情狀,可以推知孩子無盡的孤獨和憂傷。這些描述,無不使我們對文中的男孩充滿同情。尤其是“沒有父親的日子我咽不下去呀”,仿佛讓我們聽到了小男孩發自內心的悲痛呼喊,把傷痛的感情推向了頂峰,讓讀者為之潸然淚下。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而誠摯的情感要靠鮮明的語言來呈現,形象鮮明的修辭的運用是這首詩的又一個亮點,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更富感染力。如用“酸葡萄”來比喻自己酸澀的童年,比喻新穎,耐人咀嚼;用“海水”比喻苦澀的眼淚,傷痛之感更為鮮明。此外,擬人的手法很好地借助外物渲染烘托了詩人的情感,“春天”因為“我”的孤寂、悲傷而變“瘦”,“山”“樹”因為“我”久盼的心傷與沮喪而“不語”“低頭”,“風多情地把我摟在懷里,搖曳我的童年”,更顯出作者童年所經受的吹打的深重。這些修辭句的運用,不僅能把景物寫得形神兼備,活靈活現,而且富有啟發性,容易觸發讀者的聯想,從而產生言近旨遠、耐人尋味的效果。
山東省萊陽市柏林莊中心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