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鳳
醫生,運用藥物器械,治病救人。人大代表,履行代表職責,改善民生。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有一定相似之處,都是從當前問題出發,履行職責,為民解困。
劉英斌,一位長期從事醫療康復的醫師,一位連任四屆的杭州市拱墅區人大代表。在他的從醫和履職道路上,始終堅守著真摯的為民情懷。
以醫者心 急民所急
“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加劇,老人對醫護康復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可當前社會能提供的老年病專業醫養護力量嚴重不足。作為一名醫護人員,一位人大代表,我一直希望能盡一份力,做點實事。”這是劉英斌近20年來的心愿。
身為一名中醫主任醫師,劉英斌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他讓省老年關懷醫院80%以上的中風病人實現了帶病延年。
除了在醫護一線為老人減輕病痛,劉英斌更多的是站在人大代表的視角,從整體層面助推拱墅老年關懷事業的發展。
自任拱墅區人大代表以來,劉英斌曾多次從不同角度就加快推進老年關懷事業發展提出建議。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建議引起了拱墅區政府的重視,通過對老年關懷醫院的改擴建,有效改善了該區老人醫護服務硬件,讓這家區級中醫院蛻變成一家集醫療、護理、康復為一體的省級老年關懷醫院。
二十年風雨磨礪,劉英斌在醫生和代表兩個崗位上深耕細作,他說:“通過代表履職,我傾聽了更多聲音,肩上有了更重的擔子。也正是代表這個平臺,讓我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將關懷傳遞給更多人。”
以醫者心 為民代言
醫者之治,在于醫學領域的救治;而代表之行,在于社會領域的治理。劉英斌始終認為,作為醫生和代表的價值內核,就是一份為社會作貢獻,為公眾謀福利的公益心。
“出于醫生的職業習慣,總希望看到更多人的身體越來越健康,希望大家的生活越來越美好。”這正是劉英斌這些年一直努力在做的事。
中醫素有“國醫”之稱,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診斷手法、系統的治療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群眾所接受和青睞。而作為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拱宸橋橋西,如果能建成國醫特色街區,集中最好的中醫資源為百姓服務,不僅可以滿足百姓在家門口看好中醫的愿望,而且可以推動國醫去粗取精、高質量地抱團發展。意識到這一點后,劉英斌于2004年提出了加強運河橋西街區國醫建設的建議。
該建議引起了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被列入拱墅區政府十大實事工程。自那以后,劉英斌經常前往拱宸橋橋西跟蹤督查建議落實情況。10年過去了,如今再到橋西特色街區走上一圈,便可聞到街區內彌漫著一股特有的中草藥味,沿街林立的國醫館,既為當地群眾尋醫問藥提供了便利,也為國醫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除此之外,劉英斌還于2009年提出了《關于要求解決落實橋西社區衛生服務用房的建議》,要求區政府盡快按規定配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用房,以滿足橋西地塊群眾對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在他的建議下,區政府有關部門經過5年多的努力,終于在運河邊建成了橋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這樣的建議在劉英斌的履職生涯里還有不少。他以醫者濟世之心,在代表崗位上數十年如一日勤懇履職,經常深入基層廣泛收集民意,并根據群眾需求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經過長時間的監督推動,他的很多建議都已落地,不少當地群眾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