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中央下發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指出,各級人大要依法行使職權,同時在重大決策之前根據需要進行充分協商,更好匯聚民智、聽取民意,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這個指導性文件為人大引入協商制度、有效開展協商工作提供了依據。
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公共治理日益面臨復雜化局面。如何實現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代表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人大層面而言,這就需要更廣泛、更充分的協商,以協商的充分性促進票決的科學性,以此回應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
近年來,各級人大積極探索,將協商民主運用到人大工作中來,內生出帶有鮮明協商因子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民主形式、拓展了民主渠道、增進了民主的底色。
在立法工作中,通過立法協商、立法評估、聽證會等方式以求得“最大公約數”;在監督層面,參與式預算、實事工程代表票決制等地方試驗,開展協商懇談,引導利益訴求,達成理性共識;在代表工作方面,建議“合議制”、“面商制”的實踐,進一步提升了民意分量……
在喜見成果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目前,各地的協商工作依然“柔弱”,缺乏剛性制度的支撐。“想協商就協商,沒意愿就不協商”、“想與誰協商就與誰協商、不想與誰協商就不與誰協商”、“有時間就多協商,沒時間就少協商”等“隨意化”、“表面化”、“虛化泛化”的現象還有一定的普遍性。
頗為典型的是,近年來不少聽證會開成了漲價會,使得“聽證會”淪落為“花瓶”,而遭人詬病。一些地方和領域,“被代表”、“被漲薪”等“偽民意”也成為一些部門謀取私利的“遮羞布”。這些“變了味、走了樣”的“假協商”,大大影響了其功效。究其原因,根本一點就是由于目前的協商民主制度缺少科學、有效的機制來“保駕護航”,制度硬不起來,協商難免“軟弱”。
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要讓協商民主這一“柔性民主”真正“硬起來”,發揮好功效,人大就需要把現行有效的協商工作納入制度化軌道,減少隨意性,避免出現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工作新機制和新方法,充分發揮人大代表、社會組織等作用,進一步拓展協商的形式和內容,使協商民主這一“深度參與的民主”能真正“深下去”,從制度上保障協商成果落地,使決策和工作更好順乎民意,合乎實際。
當下輿論環境復雜,各種利益摻雜的所謂“民意”魚龍混雜。協商過程中,還需要對各種意見進行科學分析和研判,既要反映好多數人的“高音”,也不忽視少數人的“低音”,形成有數據分析、有比較鑒別、有科學論證、說服力強的比選方案,提高人大決策的質量和效率。
有投票的權利,更要有投票前協商的權利,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民主才能永不休眠。協商民主如何嵌入人大工作,這是一個新的、時代性的課題。我們期待,通過制度保障,讓協商激發人大制度活力,讓社會主義民主發展得更為豐滿,更加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