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彩鳳
摘 要:美術教學不僅僅可以傳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完善小學生的人格發展,根據實際工作經驗,重點闡述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能夠促進兒童人格和諧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兒童;和諧
小學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實踐證明,小學美術教學能夠促進兒童人格的健康和諧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塑造的基礎。美術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繪畫或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讓學生去欣賞、去領略大自然之美,去感受社會生活的豐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學生的各種心理能力達到高度的活躍和提高,讓學生能在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方面得以相互協調提高,以達到構建平等、和諧、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最終實現完美人格的塑造。
一、小學美術教學能夠呼喚兒童的人格素質
“美術是一種文明的象征”,它既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類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載體。小學在美術課堂上,在美術活動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個豐富多彩、異彩紛呈的美的世界,使學生在感觀中體驗和創造中獲得生命的智慧和價值,感知生命的真、善、美,使學生的人格素質得到熏陶和錘煉。“美術”之美,在于它結合了真與善,因而它對人格教育的功能是全面的、整體的。
二、小學美術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
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聲音、圖像等進行教學時,讓小學生對這些優秀的作品產生審美認同,讓學生從內心去欣賞、會欣賞,從思想上提高審美素養。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視覺器官發揮著重要的審美功能,但僅僅從視覺感知經驗出發是遠遠不夠的,恰當地輔以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等,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感知美的興趣,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體驗,增強學生視覺審美感受能力。如,小朋友認識線條,在了解繪畫中的線條之前,可以讓學生先摸摸生活中真實的線:毛線、鐵絲、麻繩……聽聽音樂、找找曲調的線條……強化學生對線的視覺感知。
實踐證明,美術課教學對孩子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在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非智力因素結構等方面的培養,以及構建人的審美心理結構,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潛能,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視覺審美感受。
參考文獻:
張愛年.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興趣激發[J].美術教育研究,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