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偉
摘要:
隨著城市空間的飛速拓展和城市人口密度的激增,城市的交通狀況也日益嚴峻。大量興建的立交橋確實是在短時間內緩解了城市交通的壓力,但是隨著立交橋而出現的立交橋橋下空間卻在前期規劃和后期使用中產生了大量的問題。以解決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的設計中的諸多問題和矛盾為出發點,分析了立交橋附屬空間對于城市環境的重要意義,從而為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設計提供高品質的、全方位的指導,以求對城市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的參考。
關鍵詞:
鄭州市;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
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1019603
1課題研究背景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市人口密度的驟升,城市交通狀況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發展動力的重要基礎,城市立交橋的規劃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交通日益嚴重的問題。
客觀來講,立交橋的大量出現確實大大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為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隨著立交橋出現的橋下附屬空間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立交橋在設計之初就很容易忽略橋下附屬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隨著立交橋后期的使用,各種問題隨之出現,比如橋下空間的植物種植搭配與后期管理、路面鋪裝的材料與使用維護、橋下交通組織等等都出現問題。
2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
2.1立交橋
立交橋,全稱“立體交叉橋”,是在城市重要交通交匯點建立的上下分層、多方向行駛、互不相擾的現代化陸地橋。常見的立交橋有以下幾種形式:單純式、簡易式、互通式、靈活式,其中靈活式立交橋和前面幾種不同之處在于,根據地勢,可以把直行車輛、左轉彎車輛、右轉彎車輛的通過可以在交叉范圍外單獨建匝道實現,或者通過別的立交橋實現。這樣的好處在于其形式靈活,可以與別的立交橋在功能上互補,體積不大,最適宜在現有地鐵等別的建筑物的城市建造,能解決交通擁堵,是立交橋的發展趨勢。
2.2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
城市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主要包括:在城市立交橋附屬空間中運用地形地貌、植物造景、裝飾及景觀小品、燈光色彩、等景觀設計的要素,進行藝術化的建造,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景觀。景觀設計的目的是引導車行視線、增強立交橋自身優美和可觀性以及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休閑的空間等。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應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織,共同構成的。
3鄭州市立交橋綠地設計現狀分析與改造建議
3.1鄭州市立交橋發展概述
1994年3月,鄭州市政府為緩解金水路日趨緊張的交通狀況,宣布在金水路上修建河醫立交橋、大石橋、新通橋和紫金山立交橋四座立交橋,以及新通橋與大石橋之間的高架橋,這項于同年12月份投入使用的工程被稱為“四橋一路”工程,同時拉開了建設現代鄭州的序幕,這四座立交橋也由此成為鄭州市建設的第一批立交橋。
近幾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立交橋的建設也如雨后春筍在城市的各個交通節點矗立起來。根據鄭州市交通規劃還將繼續擴大立交橋的建設規模,該規劃提出中心城區主干路重要交通節點全部采用立交,由此可以看出:鄭州市立交橋建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較快。立交橋的分布趨勢由城市中心區逐漸向城市外環發展,當前立交橋多集中于三環路上。且三環路東側立交橋密度較大,這也代表鄭州市將來城市的發展方向,這為城市快速環路的建成提供了保障。
3.2立交橋綠地設計現狀分析
對鄭州市內道路上的立交橋進行研究分析,鄭州市的立交橋綠地設計的現狀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2.1空間綠化水平
立交橋的空間綠化在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中占有最重要的角色,有些立交橋附屬空間甚至只運用了植物這一種造景元素進行景觀營造。關于鄭州市立交橋附屬空間的綠化的問題,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
(1)立交橋的結構特征決定了其立體綠化的條件,鄭州市立交橋在立體綠化這個層面上還有許多不足,基本上沒有做到立體綠化,很多立交橋只對其橋下空間做了簡單的綠化,無論從植物品種搭配還是從植物造景造型上來說都沒有做到因地制宜。
(2)分離式立交橋綠化不足,鄭州市幾座分離式立交橋中,綠化品種單一,植物層次欠缺。鄭州本身的氣候條件,干旱少雨,導致橋下植被的成活都有很大問題。所以有些立交橋基本上就沒有做附屬空間的景觀設計,直接對地面硬化了事。
(3)由于鄭州的人口壓力和交通壓力,目前很多人流量大的片區,人為破壞導致了立交橋附屬空間的環境破壞。很多橋下空間直至成為非機動車停車場,更有甚者直接淪為垃圾場。
3.2.2空間使用率
立交橋附屬空間使用問題主要表現在開放式的空間少、使用主體的弱勢性兩個方面。
(1)開放式空間少。
鄭州市立交橋中,只有部分橋下空間開放給市民使用,而且使用的方式也較為單調,多是作為市民散步、遛狗等的環境。很少作為文化休閑的空間,主要原因在于橋下空間的基礎設計不夠完善,文化氛圍沒有形成。而城市立交橋橋下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種,本可以開拓出更多的開放空間來豐富市民的休閑生活需求。
(2)使用主體的弱勢性。
立交橋附屬空間的“使用主體”在這是指在該空間里長期停留,或經常停留的使用者,而不是簡單的以穿越、短暫停留為目的的使用者。根據筆者對鄭州市大石橋、新通橋路段的觀察,發現目前,鄭州市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的使用主體多為周邊生活的老年人、農村務工人員、流動性的小商小販、低層級的服務行業者、流浪漢等弱勢群體。
3.2.3景觀特色不明顯
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鄭州市內的立交橋幾乎都沒有特色,和鄭州文化有關聯的名字也沒有,第二個方面主要體現在立交橋的附屬空間的景觀設計沒有體現鄭州當地的文化特點。
(1)一個有特點的名字更容易被人們記住和熟知,城市立交橋需要不同的有地域文化背景的名字。好的名字不僅方便人們交通出行,還可以為城市的文化代言。
(2)鄭州市的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基本上都是保持了橋體鋼筋混凝土的特色,橋下空間種植多為常見的綠籬型灌木,混著散種一些普通的中型喬木,景觀植物之間的搭配和造型趨于同化,很少看見很有特點的能讓人耳目一新的景觀設計。城市立交橋作為城市交通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理應成為有特點的、能成為一道風景的城市名片,展示城市的文化風貌。鄭州作為一個有豐富歷史背景的城市、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一,文化底蘊雄厚,文化特征突出,但是在立交橋附屬空間的景觀營造中竟沒有充分體現,不能不說是城市環境設計的一大遺憾。
3.3鄭州市立交橋附屬空間改造設計構想——以金水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設計為例
3.3.1設計理念
(1)以人為本。
整體設計應以人為中心來展開,應該充分考慮人的活動尺度,環境心理感受,以及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設計的成果能夠為受眾打造一個,富有文化特色,以及具有休閑、娛樂趣味的立交橋下綠地。
(2)突出城市特色。
設計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的豐富的自然元素和獨特的人文元素,加以提煉設計,深度展示當地的特有的自然景觀以及人文景觀,樹立城市特色。
(3)生態化造園理念。
除了較好的觀賞的效果,設計應當遵循生態化的造園理念,致力于營造一個,協調可持續、以綠色植物為主的植物群落,以及供人們休閑活動的空間環境,實現良性可持續的發展,發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總體定位。
充分利用立交橋綠地,在保證綠化功能的基礎之上,融入城市休閑綠地的設計,滿足人們的文化、活動需求,充分利用當地的人文元素,樹立城市特色,打造兼具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城市休閑綠地。
3.3.2設計構思
(1)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充分考慮了不同人群的活動需要,設置了中心廣場、匯演廣場、健身區、休閑區、草坪區。中心廣場主要起到了統領、突出主題的作用,同時也具備了活動集會的實際功能,休閑區可以讓人們靜靜的休憩、思考,草坪區可以讓人們沐浴著陽光徜徉在綠色的海洋里。
(2)道路交通。
作為互通式立交橋的一部分,該設計區域的交通比較靈活,區域內的一級交通是原來規劃的一部分,設計中保留了這一道路,作為設計區域的主要道路,起到了貫穿東西道路的作用,根據實地的調研,這條路過往的大多是電動車,很少有機動車通行,交通的負載壓力不大,為在此區域內的造園活動,提供了可能性。二級道路和一級道路構成了一個環形交通,有著較明顯的導向作用,三級道路,引導人們通向設計區域的局部觀賞休憩。在一級道路的兩端設置了兩個主要入口,區域的次入口設置在橋下面的橋墩之間,顯得方面靈活。
(3)景觀結構。
設計區域分為中心廣場、匯演廣場、休憩茶座、健身步道廣場,四個主要的景觀節點,軸線由兩個廣場統領,整體結構合理明確。
3.3.3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植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在適應本地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構建豐富的植物群落的同時,應該凸顯本地的特色,可以運用有觀賞價值的鄉土樹種。整體應遵循協調可持續的的造園理念,打造生態化植物群落。
本設計中采用了欒樹、法桐作為基調樹種,銀杏、元寶楓作為觀葉樹種,大葉女貞作為常綠樹種。采用了紅葉石楠、連翹、南天竹、月季,作為主要的灌木花卉。營造層次豐富、色彩多變,四季景觀特征明顯的自然環境。
4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的交通壓力也成為一個城市發展的關鍵,立交橋這一現代化構筑物的興起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其首先在功能上緩解了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狀況,但隨之而的附屬空間的設計與使用卻對城市環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雖然隨著人們對所處環境生態的不斷提高,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總的來說還是缺少科學研究,和突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正是基于上述問題為出發點,通過筆者的實地調研以及資料收集與分析等方法,解讀了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對于城市交通系統、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意義,針對鄭州市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的具體現狀做出了具體解析,并以鄭州金水立交橋為基址,完成改造方案設計。
參考文獻
[1]李國豪.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橋梁工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魯敏.園林景觀設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李曉霞.重慶市城市立交橋附屬景觀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大學,20100501.
[4]吳清華.國內城市立交橋綠化研究概述[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06.
[5]魯敏.城市綠地系統建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1.
[6]李宇宏.景觀設計基礎—植物設計篇[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7]丁俊清.休閑綠地—一種新的綠地形式[EB/OL].城市規劃師考試網,20070824.
[8]李青.鄭州市城市立交橋附屬空間景觀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