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濤
2004年,我大學畢業整十年。我是學機械的,為了工作,作為個人愛好的書法,無奈退居幕后了。工作較穩定后,我忽然發現自己從小鐘愛的書法被疏遠了,這么多年竟沒有大的進步。我回想起孩提時代,父親用鋼板刻蠟紙印的蘇東坡書法讓自己描紅,小學進鎮江市少年宮學楷學隸。1984年,我的一幅顏體大字作品“雨后春筍”獲全市書法大賽一等獎,并得到書法名家李宗海嘉許。放棄實在可惜,我心中難以平靜,琢磨著怎么尋求新的突破。
彷徨中,幸得高人指點:你可以試試趙之謙行書。一句話如同一盞燈,點亮了我后十年的書法前行之路。
我跑遍了南京大大小小的書店,買來了幾乎所有能夠買到的趙之謙書法資料。趙之謙能把篆、隸、楷等書體的凝重整合到飄逸灑脫的行草之中,筆墨酣暢,水墨交融。他的篆隸作品筆鋒銳利,卻又輔以些許滲墨,令人拍案叫絕。面對這么一位晚清時期金石書畫方面的天才藝術家,我感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和契合。
趙之謙的字與我原來的風格非常契合,用他的字來優化自己的,練起來格外舒暢,一點也不枯燥。我讀帖、思考、問源,認真臨習趙之謙手札和行書作品,旁及顏氏三稿、明清諸家墨跡。漸漸地,我找到了感覺,摸到了趙之謙的筆法特點,再加上對龍門造像、北魏墓志的學習,深研怎樣把北碑的斧鑿石刻之跡轉化為毛筆與水墨書寫的技巧,所謂“以筆摹刀”。
我上班忙于工作,下班忙于子女。一天事情做完,已是夜深,坐在書房,學書直至凌晨。創作之初對于每個字的寫法,都要找到根據,再設計好小樣,待整體擺布妥帖,最后才用大紙落墨。每一次創作,都要一遍又一遍地書寫、揣摩,自找問題,自己解決,有時搞得十分疲憊,直到把一摞紙寫完,取得最佳效果為止。
如此一路走來,我一步一個腳印,付出逐漸得到了回報。2007年,以一副趙體行書楹聯獲得南京巿書法大賽一等獎,自此,各種獎項紛至沓來……
十年辛勞,終有收獲。我將永不放棄,以期來年再磨一把更亮的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