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安



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早已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華清池前,每天人頭涌動,排隊進園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然而,人們未必都知道“西安事變”與華清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為了揭開歷史煙云,追尋當年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的蹤跡,我邁進了華清池的大門。
這是一個千古流芳的中國著名皇家溫泉園林,這里有旖旎雋秀的園林風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具有6000年溫泉沐浴史,3000年皇家園林史的游覽勝地,自古就是帝王的離宮和游覽勝地。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都將這塊風水寶地作為行宮別苑。唐代建有富麗堂皇的“華清宮”,“華清池”也由此得名。被稱之為“貴妃湯”的室內湯泉的建筑設計更是獨具匠心,池壁由墨玉青石拼砌而成,湯池分上下兩層,富麗堂皇。雖然墻體破舊,泉水枯竭,可以看出在當年多么豪華、奢侈,楊貴妃在這里淋浴了近八個春秋,不少文人墨客到此尋古覓幽,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
“西安事變”舊址——環園,歷盡滄桑,經過歷代戰爭和風雨侵蝕,原來的建筑已毀塌殘存無幾,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政府按照當年歷史記載的布局重建和幾次大規模的修葺、擴建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規模。整個建筑依據唐代建筑風格,突出盛唐宮苑園林的歷史風貌,依山造園,宮殿式的建筑古香古色,九曲回廊,亭臺倒影,錯落有致。如今的華清池雖不及唐代規模宏大,但也不亞昔日之富麗典雅,仍然煥發出青春的光彩,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到此參觀并留下了“華清池水色清蒼,此日規模越盛唐。不僅宮池依舊制,而今庶民盡天王”的詩句,高度概括了華清池的風貌與發展。
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羅曼史就發生在這里,因唐玄宗通音律,而楊玉環善歌舞,兩人在感情志趣上情投意合,使得玄宗對楊玉環寵愛有加。據傳唐玄宗與楊貴妃曾在驪山半山腰的長生殿前相依而立,仰望星空,因羨慕牛郎織女的多情,傷感人世間的多變,便雙雙跪地對天盟誓,愿生生世世為夫妻。“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不就是佐證了這段千古絕唱?每年冬季唐玄宗便攜貴妃姊妹及親信大臣,前來華清宮淋浴溫泉,直到第二年暮春才返回。在這里度七夕,避夏暑,處理朝政并接受萬國使臣的朝拜,所以華清宮又有“第二都城”之稱。
沿著溫泉水源東側的臺階拾級而上,我來到了著名的“西安事變”發源地、蔣介石當年居住的居所——“五間廳”,眼前一池的荷花池水波光粼粼,浮在水面上的白蓮榭綠色茵茵,荷花閣紅柱長廊隱現,在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也曾經硝煙彌漫,炮聲隆隆。這是一座朱柱、青瓦的古式磚木結構的建筑,長廊式的磚木結構廳房,背倚驪山,前臨荷池,中間庭院平坦,樹木蔥郁,因由五個單間廳房相連而名五間廳。五間廳是環園中的主要建筑物,合抱粗的赤色大柱高擎于廳的前廊檐,氣宇軒昂,與周圍的三間廳、望河亭、飛虹橋、飛霞閣相映成趣,掩映在綠樹之中。五間廳建于清朝末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曾駐于此。1934年曾加以修葺,成為高級官員游覽休憩的場所。1982年2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6年下半年蔣介石兩次入陜,以華清池為“行轅”,下榻五間廳,在此策劃高級軍事會議,堅持“攮外必先安內”的錯誤國策,強迫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率東北軍、十七路軍進攻紅軍。蔣介石下榻“五間廳”時,一號廳房為侍從室,二號廳房為會議房,三號廳房為蔣介石的辦公室,四號廳房為蔣介石的臥室,五號廳房是蔣介石的秘書辦公室。東邊的三間廳,是蔣介石貼身侍衛蔣孝先等人住宿的地方和無線電通訊班所在地。在導游的引導下,我們從侍從間到蔣介石臥室依次察看,“五間廳”仍然按當年蔣介石居住時的情形陳設,會議室里懸掛著孫中山的照片和國民黨黨旗、國旗,各門辦公室的桌子、椅子、床、沙發、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墻上和玻璃窗上迄今還保留兵諫發生激戰時的累累彈痕,還有醒目的紅漆字標示。
走出“五間廳”,爬上一段山路,我們來到了當年蔣介石從“五間廳”逃跑出來藏匿的地方。這里原來只是普通的山洞,因蔣介石在這里被捕,便使這個小小的山洞成為了不尋常的山洞。1946年,國民黨政府在這里修建了“民族復興亭”,后又多次更名,“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被命名為“兵諫亭”。“西安事變”雖然已過去半個多世紀,想當年蔣介石從這里逃跑時荷花池水有幸見證了狼狽的情景。此情此景,荷花池水仿佛向游人訴說昨天的見聞,耳邊響起“兵諫”的槍聲,看見了當年劍拔弩張的戰場面,依然感受到“五間廳”里仍然散逸著濃濃的火藥味,更加深切體會到“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
1935年,以“12·9”愛國學生運動為起點,全國掀起了風起云涌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呼吁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卻置民族安危于不顧,繼續進行內戰,使中華民族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在西北擔負“剿共”任務的東北軍與西北軍厭惡內戰的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早已對蔣介石這一反動政策不滿,開始與共產黨及紅軍取得聯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團結抗日的政治基礎,并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但蔣介石不僅拒絕張、楊的要求,反而調集嫡系部隊進駐陜甘,親臨西安再次威逼張楊“剿共”,督促進攻紅軍。張學良和楊虎城在多次勸說蔣介石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決定實行“兵諫”。
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張學良將軍以民族大義為重,與楊虎城將軍毅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逼蔣抗日,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局面正式開始。國民黨東北軍和國民黨十七路軍聯合采取行動,張學良的衛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潛入驪山附近,包圍了華清池,解除了駐華清池附近的憲兵武裝,驪山腳下打響了“西安事變”的第一槍,震驚中外的槍聲劃破了沉寂的夜空。張學良的部隊迅速沖入了華清池內院,與蔣介石的衛隊交火,頓時槍聲大作,酣睡中的蔣介石在寢室聞到槍聲,以為紅軍襲擊,驚恐萬分,來不及穿好衣服,身穿睡袍,便奪門而出,從后院倉皇越墻外逃,躍入深溝,在翻越后門時,不小心摔傷了脊梁,還丟了一只鞋子,爬上驪山石洞隱蔽。后被張學良的衛隊搜索發現蔣介石渾身是灰土,凍得瑟瑟發抖,在士兵的扶掖下,被護送至西安。同時,楊虎城部下將留守城中的蔣介石高級黨、政、軍官員同時被拘押。
“西安事變”爆發后,復雜的斗爭形勢發生了歷史的性急劇轉變,蔣介石被迫接受了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此,迎來了全民抗日的暴風雨,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華清池,因“西安事變”名載史冊,張學良因難當頭毅然兵諫。如果沒有“西安事變”,國共的發展可能不是今天的結果,歷史將要重寫。歷史將永遠不會忘記張學良的豐功偉績、千古功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