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

在抗日戰爭中,四川走出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抗日將領和民族英雄,紀念這些英雄有利于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認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抵御侵略、奮勇抗爭的歷史。
樂以琴:
“空中趙子龍”
樂以琴(1914-1937),蘆山人。“九一八”事變后,原本夢想成為一名醫生的樂以琴決心投筆從戎,成為一名空軍。1933年,樂以琴考入中央航空學校。1935年,樂以琴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央航校畢業后,編入駐防南昌的中國空軍第4大隊22分隊任分隊長,駕駛2204號霍克式雙翼單座戰斗機。1937年8月14日15時許,中、日首次大空戰在浙江筧橋上空展開。樂以琴雖然被數架敵機圍攻,但他發揮了嫻熟高超的駕駛技術,駕機從3000多米處俯沖而下,用炮火將一架敵機擊落。隨后,樂以琴向逃竄的另一敵機開火,再次命中。敵機被擊落2架后,陣形大亂,向東遁逃。樂以琴追至曹娥江上,再次將2架逃竄敵機擊落江中。8月21日,樂以琴奉命阻擊日機,在上海西郊又擊落2架敵機,至此,樂以琴在7天空戰中擊落6架敵機。
按國際慣例,凡在空戰中擊落敵機5架以上的飛行員被稱作“王牌飛行員”,因而樂以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王牌飛行員,人們把樂以琴譽為“江南大地之鋼盔”“空中趙子龍”。
到1937年12月3日,樂以琴和戰友董明德兩人升空對付30多架日機。樂以琴受到十幾架敵機的重重包圍,他用嫻熟而高超的飛行技巧使兩架企圖左右夾擊他的日機相互碰撞爆炸。樂以琴在抗戰中擊落的日機達到8架,但他的戰機最終未能避過十幾架敵機的強烈火力,飛機水箱、油箱均已中彈,他不得已棄機跳傘。為了縮短在空中降落的時間,樂以琴推遲打開降落傘的時間,可惜錯過最后安全開傘時間,頭部墜地犧牲,時年23歲。
趙一曼:
“甘將熱血沃中華”
趙一曼(1905-1936),宜賓縣白花鎮人,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經黨組織推薦,考入黃埔軍校6期,是黨早期杰出的女軍事人才之一。1927年9月,趙一曼受黨組織派遣,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冬天回國從事革命。
“九一八”事變后,趙一曼主動向黨組織要求上前線參加反滿抗日的斗爭,參與領導了哈爾濱電車工人大罷工,并取得勝利。1934年春,趙一曼擔任鐵北區區委書記,統一指揮鐵北地區農民自衛隊,開展游擊戰爭。不久,自衛隊編入東北抗日聯軍,趙一曼兼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帶領抗日隊伍給日偽以沉重的打擊。
1935年11月15日,為掩護主力部隊突圍,趙一曼主動要求留下掩護。完成掩護任務后突圍時,趙一曼左手腕受傷,后與4名同志潛入小西北溝窩棚里養傷,不幸行蹤被特務探知。3天后,在敵人抓捕她時,趙一曼腿部負傷昏倒在雪地上,隨后被俘。
在獄中,特務科的日本憲兵動用了鞭打、吊拷、老虎凳、灌辣椒水、竹簽穿刺手指甲腳趾甲和炮烙等酷刑,企圖從趙一曼口中獲得抗日聯軍和地下黨組織機密,但趙一曼始終未吐露任何信息。在各種刑罰輪番使用5個月之后,日本憲兵使用了慘不忍睹的電刑,給趙一曼造成重創,仍未達到逼供目的。電刑后,日本憲兵送趙一曼到醫院搶救。在醫院期間,經過精心策劃,趙一曼于1936年6月28日逃離了哈爾濱,6月30日不幸被日本憲兵追上,再次落入敵人魔掌。之后,日本憲兵多次使用包括電刑在內的各種酷刑,但始終未能摧垮趙一曼堅貞不屈的信念。
日本憲兵無法獲取任何信息,最后決定處決趙一曼。1936年8月2日,趙一曼在押赴刑場車中留下了給兒子的一封信,而后犧牲在敵人的槍口下。
李家鈺:
“死到沙場是善終”
李家鈺(1892—1944),蒲江人。李家鈺從小立志建功立業,報效祖國,參加過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因作戰勇猛,屢獲升遷,但也參加過“圍剿”紅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時任47軍軍長的李家鈺把自己的兩個師全部帶去抗敵,并被分配到山西第二戰區。隨后,李家鈺穿著草鞋,身背一把大刀、一把長槍和兩個手榴彈,率部隊從西昌沿川陜公路跋涉40余日,步行4000余公里,沖在了晉東南的抗戰最前沿。
在中條山,李家鈺率部粉碎日軍多次掃蕩。在太行山,與八路軍協同作戰,與朱德總司令促膝暢談,并深受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對此前從事內戰的罪愆有所悔悟。在擔任黃河防務中,李家鈺所部多次主動出擊,渡河襲敵。1939年冬,李家鈺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春,侵華日軍為挽頹勢,聚集10多萬兵力強勢反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棄守洛陽,致使附近的李家鈺、湯恩伯、高樹勛等6個集團軍因無人指揮而紛紛向豫西潰退。在這危急時刻,李家鈺率部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起了殿后的重任,手書誓詞激勵全軍:“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1944年5月21日,部隊在向陜縣秦家坡棋桿嶺轉移時,突遭日軍伏擊,李家鈺身中數槍,當場犧牲,享年52歲。
王銘章:
“誓以必死報國”
王銘章(1893—1938),新都人。1937年9月12日,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41軍122師師長的王銘章在德陽誓師,誓用熱血報國,贖回他二十年來參與內戰危害人民的罪愆。部隊從川陜公路出發,奔赴抗日前線。年底,徐州會戰拉開帷幕。位于津浦鐵路北線的滕縣,是日軍向南攻擊徐州和臺兒莊的必經之地。王銘章臨危受命,指揮41軍兩師共5000余官兵固守于此。
1938年3月15日開始,日軍開始加派兵力向縣城發起大舉進攻。面對擁有飛機、坦克、大炮以及兵力十倍于己的強敵,川軍士兵靠著川造步槍大刀和手榴彈,血戰死守。至16日,由于援軍未能及時增援,二十二集團軍總部不能抵抗,隨后撤至運河南岸利國驛,從此與滕縣守軍失去聯絡,滕縣完全陷入日軍四面包圍之中。3月17日清晨,日軍調集精銳部隊,配屬數十輛裝甲戰車二十余架戰機和大量炮兵,猛烈射擊滕縣城區,滕縣城區頓成一片火海。王銘章在敵軍攻占南城墻和東關后,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下午五時,敵占領西城墻和西門,王銘章命令城內各部與敵巷戰,自己登上西北城墻,親自指揮警衛連一個排進攻西門城樓。王銘章在指揮作戰中,不幸被子彈擊中腹部,當即殉國。
這些犧牲的將領是抗戰期間兩個戰場上340余萬川籍兵力、傷亡近65萬川籍英烈的代表。銘記英烈,既讓我們珍視和平,又激發了捍衛和平的勇氣。(作者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 (責編: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