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
“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這“兩帶一路”戰略本質是軸帶引領戰略,勾畫的是國際合作框架,國際經濟大通道,實施的是國際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戰略,中國全方位開放戰略,把中國的東中西部及沿海連接成一個整體,會對中國未來發展產生深刻而深遠的全面影響,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傳承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贏的價值理念,而且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合作層次更高,覆蓋范圍更廣,參與國家更多,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
成渝經濟區是長江經濟帶的終點,從發源地說也是起點,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是兩帶的交匯點。“蜀”字,就是野蠶的意思;錦江,是洗絲的河。蠶絲鼻祖,是皇帝妻子嫘祖,是四川鹽亭人,四川是絲綢的發源地。南充一直被譽為綢都。在學術界,認為廣西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門戶、新樞紐,云南是主要支點。四川是不沿邊、不靠海,似乎與海上絲綢之路沒有關系。實際上,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和南方絲綢之路,成渝經濟區與海上絲綢之路有極為密切的關系。成渝經濟區對海上絲綢之路具有支撐作用,主要供應農產品(糧食、生豬、茶葉、白酒等),還有電力、鋼鐵、石化、天然氣等。在成渝經濟區內,主要發展軍工、汽車、生物醫藥、石油化工、電子信息、高端制造等。最大問題是交通體系、基礎設施,如川渝到孟加拉灣的鐵路沒有修通。“三帶戰略”,本質是道路經濟、通道經濟,核心是要素的流動,起著傳輸帶的作用,帶來“傳輸紅利”。在“三帶”中,始終存在成都的文化基因,茂縣營盤山文化可能是重要的元素,三星堆、金沙遺址就是有力證據,太陽神鳥實際上是開放的象征,飛向太陽,走向世界,我們期望在新時期太陽神鳥再度展翅高飛。
絲綢之路經濟帶,大致在古絲綢之路范圍之上,包括西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五省區,西南重慶、四川、云南、廣西等四省市區,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四川在絲綢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古西南絲綢之路,稱為“蜀身毒道”(“蜀”指四川,“身毒”指印度),形成于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比我國西北絲綢之路的形成早兩百多年。它和西北絲綢之路一樣,曾經對世界文明做出過偉大的貢獻。西南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由三大干線組成,全長2000多公里。成都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起點,騰沖是“西南絲綢之路”的終點。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22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當他歷盡千難萬險,終于到達阿富汗境內時,卻吃驚地發現了商人們經由印度販去的四川特產—蜀布和邛竹杖。顯然,無名的開拓者早已經打通了華夏大陸聯結南亞、西亞的道路。這說明四川成都是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城市。通過“古西南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蜀布、邛竹杖、工藝品、鐵器等源源不斷地輸出,國外的琉璃、寶石、翡翠、光珠等又輸入。到了唐代,這條絲道更加興旺發達,經久不衰。1986年夏,離成都北郊不遠的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以及來自緬甸、印度溫暖海域的齒貝,有力地證明古蜀文化的極高水平,并且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與沿海地區有了交往。
四川省近年把對外充分開放合作作為重大戰略,努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大力實施“三向拓展、四層推進”,推動資源整合和利益共享,全面加強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在四川省“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求,深化與周邊省市的合作。重點在基礎設施網絡對接、資源合作與共享、優勢產業的協作與配套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全面深化川渝合作,打破行政壁壘,努力形成區域統一大市場。抓住國家建設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發展契機,共同推進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聯合開發優勢資源,把我省建成國家西南向開放的戰略要地。(作者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