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姚 遠
國學活在當代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姚 遠
作為國內第一個國學類別的專業圖書博覽會,孔學堂書博會不僅為國學類書籍搭建了展示平臺,還推動“全民閱讀”持續升溫,見證了“國學研習”的蓬勃態勢。
十月貴陽,書香浸潤。
236家出版單位、20000余種國學圖書、數百位出版人及作者、6萬余名讀者聚于首屆孔學堂·國學圖書博覽會。
這是一場文人的盛會。寫書人、賣書人、出書人、讀書人之間“無形的墻”被打通,品讀經典、研習國學、問道大家、共話傳統。
這是一場國學的盛事。國學類書籍首次集體亮相,規模之大、品種之多、銷路之廣,充分展現了國學出版市場的巨大潛力和國學閱讀熱潮的方興未艾。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0月17日,孔學堂書博會。在“領導干部學國學全國行走進貴州”啟動儀式上,中央黨校教授王杰吟誦《陋室銘》,引起嘉賓和觀眾的共鳴。臺上的中央委員、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葉小文,貴州省副省長何力等嘉賓點頭默讀,臺下的500多名觀眾隨之誦和。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為期三天的孔學堂書博會,當得起這樣的形容。
作為國內第一個國學類別的專業圖書博覽會,孔學堂書博會不僅為國學類書籍及其出版單位搭建了展示、交流、交易的平臺,還推動“全民閱讀”持續升溫,更見證了“國學研習”的蓬勃態勢。
中國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江蘇鳳凰出版集團、湖南中南出版集團、浙江出版集團等國內各大出版集團帶來了自己的國學精品,多者上千,品類豐富,少者數種,善本典藏。20000多種國學圖書在5000平方米的展區集中推出,蔚為大觀。
王濤、周功鑫、葉辛、閻崇年、劉漢俊、陳履生、董平、羅希賢、張衛東、王杰、劉尚義等專家學者登壇論道,講歷史、說文化、論出版。“國學出版的現狀與未來高端論壇”、“陽明文化出版與傳播”、“領導干部學國學交流對話”等30多項主體活動場場爆滿,“古琴藝術展”、“非遺之光”等配套活動吸引無數觀眾。
貴陽市民扶老攜幼,來到國學書店、地區展示展銷區“淘書”,啟蒙心智、傳習道義;國學愛好者直奔古籍精品展區、中國檔案管理精品展區,揣摩古籍、甄別孤本;出版人和收藏者則在版權交易區、古籍展示拍賣區流連,競拍珍品、開拓市場。
最是書香能致遠,萬千世界在其中。
精品國學圖書被擺放在家門口,研究傳統文化的名家大家走到身邊,豐富多彩的活動令人目不暇接……激發大眾閱讀的種子,就在某一本圖書被翻閱、某一場講座被聆聽、某一次閱讀活動被參與時悄然播撒,然后生根發芽,最終枝繁葉茂。
因此,在孔學堂書博會上,“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的觀點一再被強調,以“傳文化經典,做國學達人”為主題的國學閱讀活動熱烈開展,而孔學堂書博會本身也在最大限度地向普通讀者開放,成為目前參與程度最高、參與范圍最大的國學“嘉年華”。
“這是一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與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延續的歷史機遇。”
在孔學堂書博會的交流活動中,多位出版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在他們看來,讀者對于國學圖書的熱情“令人驚嘆”,市場對于傳統文化的需求“不可估量”。
可是,說起前些年的國學出版市場,全國古籍出版反侵權盜版聯盟的諸位成員不禁感慨,國學圖書曾是“冷門”,市場規模較小、銷售渠道有限,經典古籍鮮有關注。如今,國學由“冷”變“熱”,追求品質、沉心閱讀的讀者越來越多,這讓“古聯體”的各家出版社感到既欣慰又興奮。因此,中華書局、鳳凰出版社領銜“古聯體”抱團亮相孔學堂書博會,就是想感受一下“市場和讀者的熱情”。
20萬冊圖書基本售罄、銷售碼洋約500萬元,孔學堂書博會確實很“火”:10月15日掛牌開張的國學書店,三天內吸引了1.1萬人次參觀、購書,銷售圖書多達6000余冊,碼洋20余萬元;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鳳凰出版社、岳麓書社、山東人民出版社等展區的書籍被搶購一空,部分展商不得不掛出了“本柜只展不銷”的告示;書博會的最后一天,大批讀者仍然涌向孔學堂選購,許多展區的工作人員只能婉拒:“本區出售的書籍告罄,這些都是捐贈的圖書”……

10月16日,首屆孔學堂·國學圖書博覽會開幕。中宣部副部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蔡赴朝,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孫志剛出席。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省委副書記、省委政法委書記諶貽琴,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致辭。文化名人閻崇年宣讀國學閱讀倡議書,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王濤,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省領導陳剛、張廣智、陳鳴明等出席。(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黃曉青/攝)
市場繁榮的背后,是國家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建設“書香社會”的戰略布局。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在多個場合引用經典名句,并多次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學中大量的優秀文化傳統,都值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學習和領悟”。
黨和政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與倡導,民眾對于國學經典著作的熱情與需求,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一度被邊緣化的國學專業出版社重獲新生,迎來國學出版的春天。
對此,中華書局副總經理宋志軍舉出了一組數據:習總書記關心孔學堂建設、強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論語》等傳統經典讀本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比如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2013年發貨不足8萬冊,今年到9月底,發貨已經突破13萬冊;中華經典藏書《論語》,2013年發貨11.6萬冊,今年全年有望突破20萬冊。“這些數據說明,傳統文化熱在持續升溫,社會需求在不斷擴大。”
“現在的‘國學熱’,是現代化建設的各項成果在文化層面的集中體現,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健康積極的文化熱潮,要站在時代的角度來理解。”在“領導干部學國學對話交流活動”中,中央黨校中央黨校文史部主任、教授馮鵬志如此評價孔學堂書博會呈現的閱讀熱潮。
誠然,6萬名讀者的支持,給予參展出版單位極大的鼓舞,也讓從事國學研究與傳播的專家學者們更加自信。
“古聯體”的一位成員社負責人介紹,數年前,讀者對于國學經典的態度是“不溫不火”,傾向于“批判繼承”。而近幾年,“批判繼承”演化為“自豪禮敬”,社會公眾對國學的態度不斷升溫。
中國出版集團黨組書記、副總裁王濤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近代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從批判、改造、唾棄到認同、吸收。傳統文化熱反映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繁榮與困境交織。人們從傳統文化中尋求認同與超越,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需求程度不會降低,只會提高。”
然而,在國學閱讀由“冷”變“熱”、國學出版由“小眾”變“大眾”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仍然需要冷靜地思考。
“當前‘國學出版’這四個字的概念熱度遠超于有效工作的力度。這樣的‘大眾’,我想并不為真正的古籍出版工作者所看好。”在“國學出版的現狀與未來”論壇上,中國出版協會古籍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鳳凰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姜小青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事實證明,姜小青等人的憂慮不無道理。孔學堂書博會上,國學書籍同質化的情況并不少見,以“四大名著”“唐詩宋詞”“成語故事”等為題材的圖書層不出窮,包裝雖各有創意,但內容卻如出一轍。尤其以中小學生為傳播對象的傳統文化讀物,可以用“琳瑯滿目卻良莠不齊”來形容,個別參展商甚至把《熊出沒》這樣的卡通書也當作國學圖書來銷售。而這些算得上“偽國學”的圖書,與《顧炎武全集》《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二十四史》等“真經典”,一同被搶購一空。
“搶購”的背后,是國學傳播規模與國學閱讀需求的不匹配。
“13億人中國人,在傳統文化、國學研習等方面,似乎都處于需要補課的狀態,甚至是饑渴的狀態,我們怎么去滿足這種社會需求?”深圳大學文學院院長景海峰認為,推動“國學熱”的有三股力量,分別來自民間、學界和政府。只有三者合力,民間自發推動,學界自愿引導、政府自覺支持,才能傳播國學精華、保證圖書品質、滿足閱讀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這樣的合力正在形成:國學經典閱讀活動正在走進機關、走進校園;首套領導干部國學教材已出版,各級干部將參加輪訓;國內第一套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通識教材即將出版,貴州省推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亦付印在即……
上下同心,路漫漫兮共求索;眾人拾柴,好風起兮憑借力。
讓國學活在當代,需要出版人、作者、讀者的自覺探索與努力;要建成書香社會,需要政府、企業、學界更多的力量共同托舉。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