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吳文仙 豆文君
以“陽明”為基 建文化高地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吳文仙 豆文君
編者按:在孔學堂書博會上,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平,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長王純,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丁為祥、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錢明、《光明日報》國學版主編梁樞就“陽明文化的傳播與出版”展開對話。貴州如何抓好陽明學的教化?如何依托優勢,將陽明文化打造為貴州的又一張文化名片?本刊記者邀請以上專家共同探討。
董 平:浙江是王陽明的誕生地,貴州是陽明學的誕生地。因為有當年的“龍場悟道”才有陽明學的產生。天下王學,尋根溯源,都以貴州為淵藪,以龍場為始發地。貴州構建“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要深入挖掘陽明精神,充分認識王陽明的人格魅力。王陽明作為一位“致良知”的提倡者與實踐者,他襟懷浩蕩,胸次灑落,心體光明,略無渣滓。王陽明在有限的生命里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贊嘆的“立德、立言、立功”,成為“真三不朽”的人格典范。
錢 明:談及貴州在陽明學研究的優勢,我想通過一個案例來說明:岡田武彥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陽明學家,為研究陽明心學,岡田武彥曾親訪中國8省區80余縣市,行程兩萬余里。凡王陽明去過的地方,他都去過了。貴州修文龍場,岡田武彥去過3次,歷經25年創作近90萬字的《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這也是以知行合一的方式研究陽明文化。相對遠在其他地區的學者來說,貴州研究和弘揚陽明文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應利用自身優勢以“知行合一”的方式深入研究和挖掘陽明文化的當代價值。

10月17日,“陽明文化的傳播與出版高端對話”在貴陽孔學堂舉行,貴陽學院教授、貴州省陽明學學會會長王曉昕(左一)擔任嘉賓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長王純(左二),《光明日報》國學版主編梁樞(左三),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董平(左四),陜西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丁為祥(右五)、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錢明(左六)圍繞議題展開熱烈討論。(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龍 堯/攝)
董 平:首先,研究陽明文化,需要嚴謹的態度?,F在有些機構和個人,用一種獵奇的方式去研究和傳播陽明文化。國學是嚴肅的,傳統文化不能被隨意調侃,任由人“戲說”。陽明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一方面要復興,一方面要繁榮,同時還要警惕“巫術化”傾向。
其次,作為傳承和弘揚陽明文化的主體,我們想要感受陽明文化的內核、傳承陽明精神,就一定要閱讀王陽明的經典著作。經典文獻是思想文化的載體,閱讀經典就是在傳遞思想、傳承精神。
丁為祥:從儒學教育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陽明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一種“人格相承”,讓大家去理解古人的精神,理解古人的人文情懷,讓陽明精神與現實生活產生共鳴,從而實現陽明文化的薪火相傳。對于自己的學生,我一向要求他們重視實踐。我對他們說:我在看什么書,在研究什么問題,你們也要跟著看什么書,研究什么問題,跟著學一段時間后,你就找到“門道”了,這就是在學中干,在干中學。
梁 樞:研究和傳播陽明學,要依托學科建設的力量。如果把陽明學等中國傳統文化變為一門學科,必定能形成一個核心生產力,我們可以圍繞這個生產力進行學科、教材、教學和科研建設,從而形成一批系統學習和研究這門學問的人群,然后相關專家學者將這些成果傳播出來,形成“漣漪效果”。當有大批教材、傳播學者、學生等將陽明學代代傳下去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文化建設,陽明學的研究和發展才會取得新的突破。
董 平:今天對陽明文化研究要更加注重宣傳陽明精神,讓普通民眾了解并認可陽明文化的核心內容,讓陽明精神深入人心才是根本。以“致良知”為例,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去實踐,在實際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這就是陽明文化研究的突破點。
董 平:陽明文化的傳播不只是紙上文章,還要創新傳播形式和手段。比如,還可以通過宣講、影視劇、舞臺劇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播陽明文化。以多種傳播手段向大眾充分表達陽明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獨特價值,通過陽明文化的傳播與表達來構建新的精神世界。
王 純:我認為陽明文化傳播需要探索更接地氣的方式。互聯網技術縮短了讀者與國學的距離。除了紙質著作的出版,傳統文化的傳播還需要依靠新興媒體,利用這些快速傳播的渠道和平臺擴大影響力。例如,孔學堂書博會舉行的一系列關于陽明學的宣傳活動,非常有影響力。像這樣利用出版、網絡、影視、活動等多種途徑,相互補充、發揮聚合效應,定能使陽明精神發揚光大。
丁為祥:20世紀80年代,我在陜西師范大學讀研究生,以陽明學為選題撰寫畢業論文,當時在陜西各地的圖書館都找不到與陽明相關的文本?,F在,傳播陽明文化的方式很多,我既擔心陽明學傳播不廣,又擔心陽明學研究脫離人本身。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陽明文化的傳播最終要回到人身上來,使其流淌在大眾的生活中。我們研究陽明文化,目的是以他的精神成就影響現在的人,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我給學生講課經常舉一個例子,把蛇皮比作古人的成就,我們研究蛇皮,其目的還是為了研究蛇本身,而不應該把蛇皮抖得嘩嘩作響。
董 平:以陽明學為基石,不是說人人都去研究陽明學,而是倡導我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陽明精神的現實價值,要把陽明文化的精髓用各種形式來傳播,使之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貴州有龍場悟道的基礎,有建筑宏大功能齊全的貴陽孔學堂,有孔學堂書局、《孔學堂》雜志等等,傳播和研習陽明文化具有先天和后天的優勢。
我想,以陽明學為根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文化高地,需要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當貴州普通百姓、領導干部都懂得并踐行“知心合一”“致良知”等陽明文化精髓時,我相信貴州的文化建設、貴州的精神面貌一定會有全新的變化。
王 純:第一次聽說貴陽建孔學堂時,我有點驚訝,總認為孔學堂應該在山東。但事在人為,如今貴州以孔學堂為抓手,以陽明文化為核心,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探尋時代坐標,做的很有氣勢,頗有成就。貴州凝集多元文化力量,建設文化高地,我認為持之以恒很重要。常言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毕MF州不斷開拓創新,變“小成”為“大成”。
丁為祥:“此學非口舌所宣,此學非筆墨所限?!币胱岅柮鲗W普惠大眾,就要激活陽明學的價值?,F在,越來越多的人對陽明文化產生興趣,關于陽明學說的書籍也越來越多,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激活陽明精神、激活文化遺產。讓陽明精神與現實生活產生共鳴、形成“通感”。
梁 樞:貴陽孔學堂開展 “講堂國學”雖然很好,深受大眾喜愛。但“講堂國學”有獲取知識不成系統的局限性。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群眾是基礎,但各級干部是關鍵,貴州可以針對各級干部、基層黨員設置系統學習計劃,比如開展“陽明學公開課”等。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