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遠白
一位老人與一座古城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遠白
江化遠老人身體力行地守護隆里古城、傳承“孤島文化”,因為“這是一輩子看不夠、呆不膩的故鄉”。
錦屏縣隆里古城,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第六子朱幀率領大軍鎮壓黔東南清水江一帶苗、侗農民起義后,在錦屏隆里設置地方軍事組織——隆里守御千戶所。中原九省漢族遷居于此并繁衍后代,在少數民居聚居地區保存了原有習俗和古城鎮風貌,因此隆里古城也有“漢文化孤島”之稱。
一位名叫江化遠的老人,身體力行保護與傳承“孤島文化”,并讓其走出“孤島”、走進大眾視野。他已為此堅持了15年。
短信》10月18日,2015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在貴陽舉行。
9月29日凌晨4點半,隆里古城,窗外一片漆黑。77歲的江化遠已經起床了。
這一天,“首屆中國·錦屏文書文化節”在錦屏縣城開幕,隆里民俗“花臉龍”舞龍表演活動,將在開幕式上演。
“花臉龍”顧名思義,所有扛龍人的臉上,用顏色畫上五彩臉譜,生、旦、凈、末、丑盡全。
江化遠便是畫臉的人。他微弓著身子,兩手各拿著一支筆,輪番在表演者臉上涂抹——從小學時代就已經學會畫“花臉龍”臉譜的他,技巧嫻熟。
一個多小時后,天亮了,江化遠負責的“花臉龍”彩色臉譜已畫好。隨即,他和古城舞龍隊出發來到錦屏縣城參加開幕式。

多年來,江化遠致力于“花臉龍”的保護和傳承,圖為江化遠(左二)在給“花臉龍”丑角畫臉。(楊秀廷/攝)
“點龍睛,亮晶晶,眾龍出海喜盈盈,一年一度狂歡節,祭祀龍神享太平……”作為司儀,江化遠唱出響亮“賀龍詞”,開幕式舞龍表演正式開始。
江化遠已經不太記得,15年來,這樣的舞龍場景到底有多少次了。“從來不覺得累和苦,反而覺得驕傲和自豪。”表演結束后,坐鎮一旁“督戰”的江化遠老人還是決定坐下來休息一小會兒。
江化遠的祖先來自山東,是明朝洪武年間遷來的早期居民,至他已是第24代了。他通曉古城文化,熱衷文化傳承,是舞龍協會、漢戲班子的專職“畫師”,還是古城各類旅游文化活動中“祭龍”“賀龍”表演的司儀。
“他是古城文化的‘百科全書’!”外地專家學者來到隆里古城考察,縣里就推薦他當介紹人;媒體記者采訪報道隆里古城,宣傳部門就請江化遠作為解說對象;游客欲找人了解古城之歷史和文化,古城居民都說“找老江啊,他懂得最多”……到過隆里古城、被江化遠所震撼的游客,無不稱贊他是“古城最有文化之人”。
15年來,江化遠給自己“約法三章”:不喝酒,不抽煙,不打牌。“為的是保證自己擁有健康的體魄,好讓自己能為古城的文化保護和傳承發揮余熱。”他把目光投向斑駁的古城墻,一臉堅定。
江化遠的新書《古邑隆里》馬上就要出版了。
這是他寫的第6本介紹隆里古城的書。全書共計20多萬字,用了200多張圖片,由“隆里古城篇”、“特色文化篇”、“民俗傳說故事篇”等七個部分組成。
“這本書,歷時15年搜集整理,如今終于完成。”他如釋重負說道,為了這本書,他廢寢忘食,歷盡艱辛。
2000年,江化遠退休后放棄城市生活回到家鄉隆里。重新審視這座古城,他意識到這里珍藏著無數的歷史文化和故事傳說。可是,在歲月變遷中,知曉古城歷史文化的老一輩漸漸逝去,而許多年輕人對此并不感興趣。
“民間傳說、詩文、民俗等,是古城的靈魂,如果沒有這些,古城只剩一個軀殼。”退休之前就喜歡寫文章的江化遠決定:通過文字和圖片,把古城文化保存下來。
彼時,當地政府正在進行隆里古城的旅游開發規劃。江化遠決定首先出版一本介紹隆里概況的書籍。一年之后,《隆里古城》問世。
從此,江化遠猶如志在千里之伏櫪老驥,廢寢忘食地搜集整理古城文化。他拜訪了近300戶人家,通過口頭訪問、搜集手抄本和家譜、征稿等形式,收集、整理出了200萬字的口頭資料,并陸續出版成書,包括古城概況、詩文集、旅游手冊、民間傳說匯集等。
2004年,中國和挪威的合作項目——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建成開館。江化遠出版的書派上了大用場,成為博物館資料信息中心的珍貴資料。
除了出版書籍,江化遠還極力保護和傳承“花臉龍”這一民間習俗。隆里“花臉龍”是從宋太祖趙匡胤建功立業后“藍季子會大哥”的歷史傳說演化而來。
為促進隆里“花臉龍”的保護和傳承,他四方奔走,爭取“花臉龍”成為“非遺項目”,為此,他撰寫了數萬字的申報書。2012年,他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隆里花臉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盡管已成非遺項目,但“花臉龍”的習俗開始走樣。比如,臉譜的繪制,需要非常細致的筆法。“一般而言,龍有13節,每節分別對應固定的臉譜。但忙碌起來的時候,根本無法嚴格執行,導致龍和舞龍者臉譜對應不上。”江化遠介紹,為了搶時間,有的表演者顧不上畫臉譜的規矩,有的甚至用色彩隨意往臉上一抹就出去表演。
江化遠常常苦口婆心地勸大伙,一定要堅守傳統,不要讓傳統文化走樣。為此,他事必躬親,為表演者畫臉、帶著隊伍訓練,還采取以老帶新、互教互學、現場實踐應用和培訓講解等方法,培養出一批近20人的青壯年學員畫臉小組。
守護古城文化15年,江化遠極力宣傳隆里古城,把古城推向外界。
十多年前,為了對隆里古城進行較為直觀地宣傳,江化遠專門拜師學習攝影。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家人深表支持,還特意為他買了相機和電腦。
照相的開銷很大。這些年,江化遠投入了不少資金,僅相機就用壞了兩部,購買膠卷、電池、沖洗相片等費用累計1萬多元。但是他認為:“能為家鄉做些有益的事情,這錢花得值”。
2004年10月,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開館之日,江化遠自費舉辦了一次“愛我家鄉隆里古城攝影展”,把自己收集整理的140多件攝影作品展出。
除了照相,他還積極向省內外的相關新聞媒體投稿,宣傳隆里古城。他先后采寫了《隆里古城的魅力》《花臉龍藝術之鄉——隆里》《隆里古城中原漢文化的“三大瑰寶”》《高原邊城古邑隆里》《到隆里古城旅游觀賞什么》等近百篇稿件發表在各級媒體。
江化遠宣傳隆里古城的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擔任古城生態博物館名譽館員:宣傳博物館,介紹博物館,“講述隆里人自己的故事”。今年國慶長假,江化遠一天都沒有休息,整天呆在博物館里,為一撥又一撥的游客講述古城的歷史和文化。
有意思的是,江化遠還參與了學術爭論——關于唐朝詩人王昌齡到底是到過湖南黔陽還是貴州錦屏隆里,國內專家學者一直爭議不斷。
江化遠說,他家流傳下來的家譜明確記載:王昌齡到過隆里古城。為了印證這個觀點,他踏遍了隆里古城,收集每一個與王昌齡有關的線索,還帶著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去參觀為紀念王昌齡而留下的龍標書院、狀元橋、狀元祠等歷史遺跡。“這也是宣傳隆里古城的一種方式。”江化遠說。
對話江化遠:
記 者:15年來,你為古城保護與傳承盡心竭力,取得不俗成果,大家都稱你為“隆里通”。
江化遠: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可是,我還是有遺憾,遺憾自己沒讀過高中和大學,否則對古城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宣傳、研究等諸多方面會更加深入,其成果也會更上一層樓。
記 者:你今年77歲,還要繼續守護隆里古城嗎?
江化遠:當然要繼續發揮余熱!我想多到古城各個角落走走、看看,在古城厚重的文化氛圍中安享晚年,因為這是一個永遠也看不夠、呆不膩的地方。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