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 本刊聯合調研組
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的石阡探索
文丨圖 本刊聯合調研組
石阡縣依托農業產業園區做強山地特色農業,盤活農村沉睡資本,形成要素集合、產業集聚、集裝配套、集約發展的現代山地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模式。
近年來,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石阡縣通過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先行先試,堅持在探索中發展,在發展中探索,以茶產業為突破口,以“園區景區化、農旅一體化”為引領,以主導產業發展為主線,以“三個萬元工程”為抓手,依托農業產業園區做強山地特色農業,盤活農村沉睡資本,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迅速提高資源利用率,農業生產方式快速轉變,特色高效農業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形成要素集合、產業集聚、集裝配套、集約發展的現代山地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模式,增強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眼下,集高效、生態、休閑度假、農事體驗和科普為一體,融現代農業、旅游觀光和農耕文化于一體的觀光苔茶(精品水果)園區和“一園一景、青山綠水、喚起鄉愁、村民自豪、市民羨慕”的農旅一體化景區正在石阡次第建成。
短信》貴州安順油脂(集團)有限公司等9家安順糧油加工企業獲首批“省級放心糧油加工示范企業”稱號
以政府為主導,齊抓共管鼓“士氣”。為充分調動各方參與農業園區建設的積極性,使政府、企業、群眾在園區建設中的職責歸位,石阡縣著力在制度、日常管理和服務保障上下功夫,促使全縣上下形成你追我趕、建好園區、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在組織保障上,把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成立了縣、鄉兩級園區建設指揮部,形成各級各部門權責明確、協調聯動的統籌協調機制,為園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在日常管理上,建立縣級領導包保責任制,四家班子副縣級領導作為21個園區建設的縣級責任領導,成立石阡縣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辦公室,同時在鄉鎮增設園區辦,使管理網格化、常態化。在工作考核上,將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改革工作的硬性任務納入鄉鎮和部門的年終績效目標考核內容,同時實行“一把手”負責制。
以規劃為主控,因地制宜出“靈氣”。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效益最大”原則,緊緊圍繞“鄉鄉辦園區、村村辦產業、戶戶有收入”和“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建園思路,把農業園區放在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戰略中謀篇布局,因地制宜,確保產業與自然、市場、民意共融。在全縣新增省級農業園區1個、市級農業園區6個、縣級農業園區8個,建成省、市、縣級農業園區21個,其中有生產型園區16個,休閑觀光型園區5個,實現18個鄉鎮園區全覆蓋。
石阡縣五德鎮海拔落差近400米,境內以坡耕地為主,結合地形特征,全鎮在日照條件較好、林地較少的山坡上種植了水蜜桃1.2萬畝、奈李400畝、核桃1300畝,每年下樹成品水果2000余萬公斤,實現收入5000余萬元。龍塘鎮高效生態苔茶示范園依托“最美茶鄉”稱號,規劃種植苔茶2.094萬畝,使石阡苔茶從傳統零散種植向規?;N植、小作坊加工向企業規?;庸まD變,提升了石阡苔茶的市場競爭力、品牌口碑和品牌效益,年產值達7000萬元。白沙鎮、本莊鎮、聚鳳鄉抱團發展,合力規劃了覆蓋3個鄉(鎮)、10個村、46個村民組,總面積4.812萬畝的羊角山生態茶葉園區,現已建成茶園面積1.17萬畝,年產值3700余萬元。
以市場為主體,山地農業生“財氣”。為確保園區效益最大化,石阡縣采取市場運作的方式,自規劃建設園區以來,共計整合資金22.51億元投入園區建設。2014年全縣農業園區實現產值7.85億元。
在資金整合上,按照“部門聯動、市場運作”和“目標一致,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捆綁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累計整合農業、水務、扶貧、交通、供電等部門項目資金6.3億元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撬動市場經營主體投資13.28億元用于園區生產設施建設和農作物栽種。同時,以試點開展“三權”抵押貸款工作,共計整合金融機構貸款2.3億元投入園區建設。
在產品銷售上,石阡縣按照“統一品質、統一品牌、統一效益”的原則,采取“一個鼻孔出氣,集中力量推銷”的方式,對農產品進行“統一標準、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實現產品收益最大化。通過在全縣布局的72家電子商務服務網點和超市、農貿市場對農產品進行統一銷售,預防群眾散購散銷產生相互壓價而形成的惡性競爭。

已實現農業園區景區化的龍塘鎮大屯現代高效生態苔茶示范園區
以群眾為主人,成果共享聚“志氣”。石阡縣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優化利益聯結方式,實現成果普惠化,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同時,推動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增強全縣上下改革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以入股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方式,農戶以現金或土地入股,合作社將每年利潤的60%~80%用于股民分紅,8%~15%作為合作社發展資金,5%~10%作為村級公益事業資金,2%~4%作為合作社管理資金,使群眾既擁有入股所得股金,又擁有勞務輸出的薪金。以土地出租給經營主體經營的方式,由經營主體與園區農戶搭成協議,農戶按照每畝每年400~800元的價格將土地出租給經營主體,并在園區內為經營主體提供勞務獲得薪金,同時經營主體每年還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潤支持村級公益事業發展。全縣21個園區共惠及農戶15.5972萬人,2014年產業發展帶動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100元,企業和合作社為村級修建致富路49公里,扶持貧困戶脫貧238戶。
以服務為保障,提升效能匯“人氣”。建立行政審批快速通道,園區規劃建設行政審批事項限時辦結,項目資金限時下達,各部門齊抓共管,為園區建設提供“一站式”服務,構建縣、鄉兩級服務網絡,優化園區政策服務保障環境。多形式開展“農業科技服務進園區”工作,在市級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站在服務本莊蛋雞養殖產業示范園區基礎上,組建了12個縣級農業科技服務工作站,服務其余12個省、市級農業園區,帶動9個縣級園區以承包、租賃、聯營、提供無償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建立由自己操作的科技示范基地,培育新品種新技術,對農民進行“手把手”技術傳導??萍挤者M園區工作開展以來,140名農技人員手把手培訓農民共計3000余人次。
強化領導是前提?,F代高效農業園區建設關乎農村的長治久安和長足發展,是貧困山區廣大農民群眾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石阡縣牢固樹立抓園區就是抓發展的意識,走綠色發展生態富民之路,把農業園區建設工作納入縣四家班子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余領導協同抓,層層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好格局,為推動園區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深化改革是動力。為扭轉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成為老弱病孺留守之地、荒蕪之地的局面,石阡縣不僅僅以園區建設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還以建設美麗鄉村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村集中建房、實施“雁歸工程”、搭建電子商務平臺、“三權抵押”貸款等改革創新工作,推進現代山地高效農業園區建設。農村集中建房,既改善了農民居住環境,又騰出了可集中連片開發的耕地空間,解決農業園區建設土地從哪里來的問題;實施“雁歸工程”,解決了人從哪里來的問題;開展“三權抵押”貸款工作,解決了農民發展產業融資難的問題;搭建電子商務平臺,擴寬了產品銷售渠道,排除了群眾擔心產品銷不出去或者不好銷的后顧之憂;實施公司、村委會、農戶三方受惠的利益聯結機制,激發了公司、村委會和農戶三方參與的積極性。
因地制宜是基礎。石阡縣地處武陵山腹地,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地質條件和土地利用情況復雜,在園區規劃建設中,該縣充分考慮市場需求、資源稟賦,結合所在地的地形氣候條件、耕地利用條件、群眾意愿、當地品牌優勢和產業優勢,并通過深入調研分析本縣范圍內及周邊地區各類農作物需求量和利潤價值空間進行分析,最終評審出功能定位明晰、產業類別合理的21個園區。
市場運作是關鍵。在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基礎條件差的情況下,石阡縣堅持以企業(合作社)為主體,一方面從政策上不斷優化企業投資發展環境,另一方面組織好農村各類資源要素增強內生動力,盤活農村資源要素。通過市場運作,有效解決了園區建設缺主體、缺技術、缺資金,產品銷售渠道窄、缺主體、缺市場的問題。
群眾支持是保障。石阡縣本著“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思想,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衡量農業園區建設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在園區的規劃上遵重民意,在園區的建設上為民爭利,在利益的分配上為民謀利,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筑牢了群眾基礎,干群商聯心,萬眾一心合力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聯合調研組由當代貴州雜志社、銅仁市委改革辦、石阡縣委改革辦組成,執筆:文葉飛、馮曉紅、朱良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