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佳妤
國學復興與道德重建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佳妤
編者按:10月16至18日,為期三天的首屆孔學堂·國學圖書博覽會讓“國學”二字再度成為焦點。國學的含義是什么?如何看待當下的“國學熱”?學習國學在當代有何價值和意義?記者就此專訪著名學者吳光教授。
吳 光:進入新世紀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學在中國出現了復興的勢頭。“國學熱”持續升溫的背后,實際上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人們在經濟上富足的結果。也就是說,經濟上的相對富足,必然會推動社會精神文化的需求。但長期以來,我們國家經濟崛起后文化建設沒跟上,整個社會功利主義盛行,道德滑坡嚴重,唯利是圖、不講誠信等事件層出不窮,整個社會亟需道德人文精神加以導正。在此過程中,國學日漸深入人心,移風易俗。可以說,國學復興是大勢所趨。
吳 光:當下“國學熱”呈現出六大標志:首先是各種學會、學院、中心、學社等組織如雨后春筍,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其次是各種國學講壇、講會、論壇、讀書會、研討會綿延不斷、覆蓋全國;第三,各種國學讀本、叢書、文集、原著資料出版物百花齊放,爭先出版;第四,各地修建國學建筑(國學的物質象征)日益眾多,如國學會館、孔廟佛寺道觀、碑刻銅像、中式園林等;第五,各級領導干部掀起學國學的熱潮,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總結了諸如仁者愛人、知行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的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第六,傳統文化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官方話語中,如“和諧社會”“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都不同程度吸收了國學元素。

本期訪談嘉賓:吳 光 浙江省儒學學會執行會長,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級暨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客座教授等職。(受訪者供圖)
吳 光:“國學”一詞,古今涵義不同。國學在古代指國家最高學府,周稱成均、辟雍,漢稱太學,隋以后的國子監,都稱“國學”,與郡學、縣學相對而言。清末以來的“國學”概念,則與“西學”相對應,如梁啟超1902年辦《國學報》即然。
國學的定義有數十種,但不外乎三類:一是狹隘國學觀,如稱國故之學、考據之學、經史之學、六藝之學等;二是中義國學觀,如稱國學為儒、佛、道三家之學,或經、史、子、集“四部”之學;三是廣義國學觀,或指有別于“西學”“馬學”的“中國傳統文化”,或指統括中、西、馬一切學術的國家學術文化。
我本人傾向于中義國學觀,所謂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導,以儒佛道為主體,兼容諸子百家、多元發展的學術思想體系,是涵蓋經、史、子、小、文、藝等學術門類的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對國人而言稱“國學”,對世界而言稱“中華國學”。
短信》今年1—9月,貴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累計完成投資306.5億元。
吳 光:在我看來,國學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一道八德”論。所謂“一道”,即“仁道——國學的根本之道”。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荀子說,“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價值的肯定,《孟子·離婁上》說:“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這是對儒家核心理念的精辟概括,是國學的根本之德。
“仁”的基本涵義有三:一是有德之人,二是為人之德,三是根本之道。誠如孔子所云,“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也就是說,政治的要義歸根結底在于實踐仁道。而在“仁”的總體觀照下,中華國學的常用大德,可以概括為義、禮、智、信、忠、廉、和、敬八大德目。
吳 光:所謂義者,“宜也”,義就是合理、適當、公平、公義。對于政治而言,也就是要求執政者政策合理,執法適當,分配公平,堅守公義;禮者,“序也”,禮就是適度、有序、守禮、守法。禮的根本特性就是講究規則、秩序,現代治理則應提倡“禮法共治”;智是指知識的積累,認知的能力與智慧的運用。孔子說:“知者不惑。”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個“智”,為歷代儒家所重視,視為五常德或三達德之一;關于信,《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是真實無妄的“天道”,“誠之者”就是信守這個天道,即人道之“信”。“誠信”的基本涵義是誠實、守信、踐諾、守法,尊重客觀實際,堅持實事求是。“誠信”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立業之本、立國之本;關于忠,忠在古代主要是指臣忠于君的為臣之道,也引申為忠于國家社稷、忠于人事。今天,忠的涵義更為豐富,包含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事業等多重涵義;關于廉,廉是中華傳統文化一貫重視的政德,其基本含義是廉潔奉公、公正無私。《管子·牧民》篇提出了“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核心價值體系論述。孔子提出了“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廉政思想。廉政首要廉正,即廉潔公正;
最后談一談“和”與“敬”:和是中道,其基本含義是執兩用中,和而不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傳統。中華文化傳統的和諧思想,歷來是提倡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諧,而非強求多元的同一;敬有敬天、敬祖、敬父母、敬師長、敬朋友、敬業等等。《周易》講“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曰,“今日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因此,“敬”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吳 光:在我看來,國學“一道八德”的核心價值雖然取自傳統,但同樣具備現代性和普世性。所謂現代性,就是能夠被現代社會所容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所謂普世性,就是能為全人類所接受、吸納,成為人類共同價值。上世紀80年代“文化熱”的討論中,許多人都講“儒學”嚴重阻礙了中國現代化,到后來,亞洲四小龍的發展保留了諸多儒學元素,儒學非但沒有阻礙現代化,反而促進了現代化,促進了道德人文精神的普及。所以,國學的核心價值是具有現代性的,能夠推動社會現代化的發展。現在,許多人不知道文化自信為何物,不知道中華傳統美德是什么,這是國學教育缺失的后果。
吳 光:學習國學不是復古和照搬,而是要重塑核心價值觀,使傳統文化中好的東西適應我們的時代。關于學習國學的意義,簡單來講就是有助于為學、為政、為人、為道、經世致用、人文化成。具體可分為四個方面:
一利明道立德:首先是明仁道,天道貴誠,人道貴仁,孔子論仁政:“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荀子說:“王者先仁而后禮”;程顥說:“學者須先識仁。”這些都是明仁道。其次是立常德——有政德,比如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官德,如廉潔公正、以民為本;有民德,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等。
二助修身齊家:君子修身,正己正人。國之不立,家之不齊,天下就不能太平,所以說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是根本。
三促立志向學:“民胞物與”“為萬世開太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都是立志向學的名言。201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貴州大學師生座談的講話中特別強調“立志”,其中就引用了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四曉執政為民:為政以德,民富國治。所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即政之興廢在民心,故而,要與民休息,為民興利除害、謀利計功。
吳 光:學習國學,方法多樣,不拘一格。從我個人的建議來說,其基本方法是選讀、復讀、精讀,由淺入深,由粗到精,循序漸進,反復學習。
具體可按以下三步走:首先淺讀入門書,先《三字經》《弟子規》,再讀《國學入門》《中華詩詞選》等;其次,選讀經典名著。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儒家《論語》,再就是道家《老子》《莊子》,佛教《壇經》《金剛經》;再讀《大學》《中庸》《詩經》《史記》等;最后,選讀儒釋道經典名篇,如《牧民》《天人三策》《師說》《原道》等,進而擴大到經典名著、史書紀傳、名家文集等。只有讀書百遍,其義才能自見。
(責任編輯/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