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吳文仙
全省一盤棋 上下一條心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吳文仙
爭取人心、促進發展是新形勢下統一戰線第一要務。統戰工作要真正做到“抓得起、統得了、收得住”,光靠統戰部門還不夠,要靠黨政各部門緊密配合、齊抓共管。
近年來,貴州統一戰線為推動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宗教和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9月18日,貴州召開省委統戰工作會議,這是距上一屆全省統戰會議后,時隔9年召開的一次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省委統戰工作會議,為全省創新推進統戰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
1986年,中國啟動了旨在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村經濟,普及科學技術,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星火計劃”。1990年,原國家科委與民建中央、致公黨中央、九三學社中央、全國工商聯成立聯絡組,聯合推動黔西南州成立“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并于同年5月初步確定12個項目作為“八五”期間啟動開發的科技扶貧項目,拉開了統一戰線參與黔西南試驗區建設的序幕。
從“八五”到“十二五”,25年來,貴州統一戰線以科技扶貧、智力支邊為抓手,以項目扶貧為載體,以國家部委支持幫助為渠道,以黨派聯合推動為主體,以上下聯動為機制,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平臺,以“北京—貴陽—黔西南”三級聯動、上下協調、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緊緊圍繞“多黨合作,智力扶貧”主題,探索出了一條振興喀斯特山區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之路。在黔西南連續實施優質烤煙、金銀花種植、種草養蓄等“星火計劃、科技扶貧”項目400多項,投入資金30多億元,共協調引進智力支邊項目約1400個。
黔西南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羅春紅介紹,在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的支持下,黔西南探索出了扶貧開發與石漠化治理有機結合的新模式:以石山半石山地區種植金銀花為主的“坪上模式”,以發展種草養羊為主的“晴隆模式”,以陡坡石旮旯地帶種植花椒為主的“頂壇模式”,以南北盤江流域低熱河谷種植早熟蔬菜為主的“者樓模式”等。
畢節實驗區成立近30年的時間里,統一戰線矢志不渝參與幫扶,創造了服務科學發展的“畢節經驗”,統一戰線結合精準扶貧開展的“同心工程”,精心打造的“同心”品牌在當地落地生根,為脫貧攻堅作示范、探路子。
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階段,畢節怎樣用好統戰資源創新發展?“豐富‘同心工程’內涵,開展‘百企入畢’‘百村小康’‘百校聯盟’‘百醫助力’‘百園共建’等合作。搶抓聯席會議機遇,使23個國家部委27項差別化政策轉化成推動脫貧攻堅的現實生產力。”畢節市委書記陳志剛介紹。
“‘近期作示范,長期探路子’是畢節試驗區肩負的歷史使命。”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劉曉凱在中央統戰部召開統一戰線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論壇會上說。
地處武陵山區腹地的銅仁,統一戰線參與并推動地區扶貧開發的示范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2013年5月,根據全省統一戰線智力幫扶武陵山片區(銅仁)扶貧開發工作推進會議的部署,明確了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黨、致公黨、九三學社省委和省留聯會、省知聯會、省中華職教社、省文史館和省參事室等省統一戰線單位對口幫扶銅仁市10個區(縣),實現銅仁市區(縣)對口幫扶全覆蓋。
自幫扶活動開展以來,全省統一戰線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幫扶工作的謀劃、對接、落實。截至2015年5月,開展幫扶活動134次,召開各類座談會93次,建言獻策274條,實施幫扶項目90個,落實幫扶資金6.47億元,培訓人員10016人。
根據國家現行貧困標準,目前,貴州仍有623萬貧困人口。全省91.2%的貧困人口,90.6%的貧困鄉鎮,92.1%的貧困村,都處于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同步小康進程中“貴州統一戰線將集中力量助推武陵山區(銅仁)、烏蒙山區(畢節)、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區(黔西南)的民族自治地方深度貧困區域的扶貧攻堅工作。”11月中旬,劉曉凱接受“民族團結的實踐·網絡媒體行(貴州)”記者團書面采訪時說。
作為“爭取人心、凝聚力量”的統戰工作,領域寬泛、線長面廣,要真正做到“抓得起、統得了、收得住”,“光靠統戰部門還不夠,要靠黨政各部門緊密配合、齊抓共管。各級黨委要樹立‘大統戰’理念。”劉曉凱在貴州省委統戰工作會議上說。

“星火計劃、科技扶貧”探索出一條振興喀斯特山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之路。圖為晴隆農民趕著羊群奔小康,開創了以發展種草養羊為主的“晴隆模式”。( 張 霆 /攝)
針對統一戰線存在“小、弱、散”“統一戰線不統一”等問題,貴州省仁懷市從體制機制上探索推動形成大統戰格局的改革新路。仁懷市率先以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將過去民宗局、臺辦、僑辦、僑聯、工商聯、非公有制經濟黨工委統一歸屬管理,統一設置市委統一戰線工作部,在單位級別保持不變的基礎上,由市委統戰部統一領導和管理,形成既分工又合作,既統一領導又各司其職的運行機制。
爭取人心、促進發展是新形勢下統一戰線第一要務,如何讓大家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
尤其隨著網絡等新媒體滲透到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新興媒體對統戰工作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思路也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如何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系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是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近年來,貴州省委統戰部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形勢的變化,建立“貴州省統一戰線宣傳信息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利用新媒體構建“大統戰”宣傳工作格局。借助新媒體推動“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季度工作交流會制度”落到實處,加強了對基層工作的指導力度,又促進各地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12月2日至3日,首屆全國新媒體時代統戰工作研討會在貴州召開,與會代表圍繞“新媒體時代統戰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任務”等主題進行了交流討論。
為了更好地“爭取人心、凝聚力量”,貴州統一戰線鼓勵民營企業領軍人物作為發起人組建商會,大力發展民間商會,支持“一地一業多會”建設,充分發揮商會在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鼓勵會員引薦企業,以企業招商,引進外來投資者,努力形成“引進一個、帶來一批”的產業集聚發展效應。
近年來,全省統戰系統圍繞“引千戶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以商招商”活動,為全省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做出貢獻;圍繞“建百家商會”大力推動省內外、港澳臺和海外貴州商會建設。僅2014年新建商會就有300余家,其中省內商會266家,異地貴州商會36家,海外商會10家,引進企業1019戶。
只有開放,資源才能聚集,資本才能開發。只有開放,人才才能流動,活力才能增強。
在全省大力實施開放帶動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坐標系里,貴州統一戰線充分發揮聯系廣的優勢和作用,廣泛凝聚港澳臺及海外各方力量,搭建“走出去、引進來”國際平臺。積極拓展海外統戰新領域,發揮“僑”“海”優勢共建多彩貴州,“以僑為橋”搭建對外開放新平臺。
目前,全省共有外資企業1700多家,其中80%以上是僑資企業和港澳臺資企業,僅貴州僑商會會員企業在黔投資引資就達到1000多億元。同時,越來越多的貴州企業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和條件。比如,由貴州3家民營企業聯合打造的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通過與印度展開合作,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取得多項成果。
“貴州僑商企業聯合會的職責就是堅決響應省委統戰部、省僑聯號召,抓住‘一帶一路’的重大機遇,在鼓勵更多的貴州人勇敢‘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支持廣大僑商積極‘引進來’,為貴州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作出貢獻。”貴州省僑商企業聯合會會長王保生說。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貴州統一戰線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以開放招才引智,努力探索各級臺辦、僑聯、臺聯、海聯會、留聯會等作用發揮的路徑。通過策劃實施“攜手海外·圓夢貴州”系列活動,大力推進海外商會建設,開拓港澳臺市場、搭建經貿平臺。精心承辦“世界僑商貴陽會議”,已成為一個服務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戰略、支持貴州經濟發展的品牌活動。
今年4月,由貴州省僑聯發起、海外青年自愿組成的聯誼性組織貴州海外青年創新創業協會,是貴州統一戰線“以僑為橋”擴大對外交流的又一抓手。
貴州海外青年創新創業協會會長周以晴表示,貴州海外青年創新創業協會將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溝通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協調開展國內各城市與海外有關團體、機構的合作交流,為海外青年歸國創新創業和事業發展提供平臺。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