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姚源清 徐海星 任廷會 王遠白
同心同行 同步小康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姚源清 徐海星 任廷會 王遠白

在烏蒙高原,以“同心”命名的項目隨處可見,一系列“同心工程”的實施,使大山深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圖為納雍縣維新鎮坪子村“同心新村”。(畢節市委統戰部供圖)
編者按:貴州統一戰線堅持與時俱進,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圍繞“建百家商會、引千戶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以商招商”活動,“以僑為橋”搭建貴州對外開放新平臺,積極引導民營企業融入“一帶一路”,結合精準扶貧,扎實開展“同心工程”,精心打造“同心”品牌;持續推進全省統一戰線“智力幫扶”武陵山區(銅仁)扶貧開發等。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階段,全省統一戰線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為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心聚力,同心同行。
“小水窖,同心建,統一戰線來支援,人背馬馱看不見,山鄉處處涌清泉。”在畢節試驗區赫章縣,一曲《同心頌》被當地群眾廣為傳唱。
2010年,赫章縣遭遇大旱,群眾飲用水十分困難。獲知消息后,中央統戰部當即牽頭統一戰線,籌集資金5000萬元,援建“同心”小水窖1.28萬口,解決了赫章縣近10萬群眾的飲用水問題。
這是統一戰線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實施“同心工程”的縮影。
作為全國唯一的“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畢節試驗區自建立以來,始終得到全國統一戰線傾情幫扶。2010年,中央統戰部在不斷總結和完善統一戰線參與試驗區建設途徑、辦法的基礎上,整合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東部十省市統一戰線和國家19個部委力量,把參與支持畢節試驗區建設內容歸納為“同心工程”,拉開了“同心工程”建設的序幕。
燭光行動、彩虹行動、“長防”工程……依托“同心工程”這一有效載體和平臺,統一戰線創造性地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亮點紛呈的實踐活動,在畢節大地上譜寫了多黨合作推進科學發展的新篇章。
行走在烏蒙高原,以“同心”命名的項目隨處可見,黔西縣的“同心產業園區”、大方縣的“同心助醫工程”,織金縣職業中學的“同心智力工程”……一系列“同心工程”的實施,使大山深處一個個交通閉塞、貧困落后的小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年前,我們農戶住的都是茅草房、草坯房,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現在每年光賣櫻桃的收入就不少于2萬元。這要感謝‘同心新村’的建設,幫我們改善了基礎設施。”家住赫章縣平山鄉江南村老支書韓貴賢說。
2011年11月1日,中央統戰部將江南村列為畢節試驗區9個“同心新村”建設示范點之一,從北京、上海等東部十省(市)統一戰線幫扶資金中投入453萬元,赫章縣整合配套資金742萬,進行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基礎設施配套和產業結構調整。臺盟中央還協調100萬修建了鄉村連捷旅游飯店。
如今,江南村從里到外換新顏。走進村莊,一棟棟青瓦白灰的黔西北民居鱗次櫛比,文化廣場、生態公園、亭臺長廊一應俱全,儼然是一個宜居宜游的城市高端住宅小區。
“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圍繞“助推發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態建設、示范帶動”五大建設內容,統一戰線不斷創新服務機制,著力培育、打造“同心”精品,以此提升試驗區發展的造血能力。
2015年11月13日,民盟中央及東部十省市民盟組織赴畢節試驗區開展“同心助學”活動,通過實地調研、洽談謀劃等方式,對接學校需求,分別與畢節市15所學校簽訂結對協議,作出了具體幫助計劃,以此提升畢節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
“東部十省市相關學校與我市15所學校簽訂結對協議,是對‘同心工程’領域的拓展,也是對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新經驗的探索。”畢節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延表示。
為最大限度地為畢節的科學發展提供服務,統一戰線還從“修大廈、建園區、搭平臺”等方面著手,為非公有制經濟、民營經濟等提供辦公、活動場所及智力支持、平臺支持。從最初單純提供咨詢服務、技術培訓、資金幫扶,到形成政策扶持、招商引資、項目規劃等配套幫扶體系,統一戰線助推試驗區建設的格局正逐步向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縱深推進。
2009年以來,中央統戰部牽頭召開統一戰線參與畢節試驗區建設聯席會議6次,組織實施“同心工程”項目1242個,到位資金近700億元,培訓各類人才25萬余人次,資助貧困學生近5000名,協調企業簽約項目近400個,簽約資金4000余億元。

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在印度打造“龍象高端裝備制造園”項目,園區一期規劃建設607畝,為更多的貴州企業拓展印度市場建立通道,推動貴州民營企業融入“一帶一路”。圖為“龍象高端裝備制造園”規劃圖。
“印度的信息軟件、生物制藥、醫療旅游行業發展成熟,貴州的公路、建筑、電力領域建設經驗豐富,中印兩國市場如果能加強交流合作,一定能產生1+1>2的效果。”——2012年,貴州長通集團董事長張釗隨團前往印度考察時,曾萌發出貴州企業抱團拓展印度市場的想法。
兩年后,印度駐廣州總領事高志遠攜帶印度外交代表團到貴州考察,認為貴州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能源、電力等勘察設計與建設領域具有優勢,貴州企業與印度市場互補性強,應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項目合作。
“走出去,引進來”成為兩國企業共同的愿望,但貴州卻沒有一個適合企業抱團拓展海外市場的平臺。
貴州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在了解情況后,通過牽線搭橋,協調多方資源,幫助和支持貴州企業搭建新平臺,推動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組建掛牌。
2014年12月8日,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金6.6億元,由貴州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州長通集團、貴州電力建設第二工程公司、貴州電力設計研究院共同出資組建。
公司通過整合貴州省在公路和建筑等工程的項目規劃、可行性研究、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技術咨詢業務,以及電力、電氣、電網建設等領域優勢,專職負責與外方對口聯系,管理推進相關國際合作項目。
“公司從成立到與印度合作,都離不開貴州省委統戰部和省工商聯的支持幫助。”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釗坦言。
今年4月,印度安得拉邦首席部長奈杜來華訪問,貴州省委統戰部組織9家企業赴北京和印方開展接洽和交流,促成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與印度安得拉邦政府及索馬集團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達成了合作開發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的戰略協定。
5月13日,貴州省委統戰部積極推動企業參加“中國—印度經貿論壇”,最終促成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與印度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商GMR集團簽署合作協議。
目前,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在印度安得拉邦獲得了約6070畝的土地,一期建設607畝土地用于打造“龍象高端裝備制造園”項目。依托這一平臺,貴州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幫助貴州綠色環保設備工程有限責任公司、首鋼貴陽特殊鋼有限公司、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等貴州企業在印度拓展市場。
以“走出去、引進來”作為發展戰略的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還積極引進印度企業入駐貴州。
全球最大的IT教育機構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已落戶貴安新區,公司與印度卡納塔克邦信息部、印度最大的軟件孵化平臺10000Start-Ups、印度電子和半導體協會、全球最大的軟件外包公司印孚瑟斯技術有限公司等達成了合作意向。
貴安新區初步擬定建設“中印產業園”,投資金額將達到7億元,由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運營15年,園區將重點發展大數據、電子信息和健康醫藥等產業,讓更多的印度企業能在貴州投資發展。
張釗認為,“找準中印兩國間的互補優勢,圍繞大數據、健康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引進IT教育機構、促進印度軟件行業企業投資意向,舉辦中印企業交流會、推進中印企業互訪,建立教育培訓交流機制,進一步加強貴州省與印度在大數據產業、醫藥大健康產業合作,將為貴州省在相關產業的發展上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貴州作為貫通“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中間腹地。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企業融入“一帶一路”,提升貴州的對外開放水平,助推著貴州的發展進步。
“民建貴州省委開辦的‘思源’班給了我繼續上學的機會,否則這時候我都跟父母外出務工了。”能獲得繼續學習的機會,松桃一中的張宏波倍加珍惜。
“思源”班由民建省委爭取協調資金開設,張宏波等100多名松桃一中來自深山的優秀學子得到民建會員企業近70萬元的資助,走出大山,實現繼續讀書的夢想。如今,民建貴州省委已籌資近500萬元在松桃、玉屏、萬山創辦10個“同心·思源教育移民班”。
一個“思源”班,既密切了民建省委與當地群眾的聯系,也見證了民建省委對武陵山區(銅仁)的真情幫扶,而這只是貴州省統一戰線幫扶武陵山區(銅仁)的一個縮影。
幾年來,貴州省委統戰部,民革、民盟、民建省委等幫扶單位傾情銅仁、心系銅仁,省、市、區(縣)三級聯動,充分發揮人才、技術、資金優勢,助力銅仁扶貧開發工作。隨著2013年5月、2014年1月、2015年7月……全省統一戰線智力幫扶武陵山片區(銅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漸次召開,各單位對銅仁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大,幫扶范圍不斷擴寬,幫扶成效不斷顯現。
民革省委協調1000萬元資金用于思南縣香壩鎮尖峰村“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九三學社省委到印江開辦高層次專題講座和培訓,開展醫療衛生服務,義診服務;農工黨省委協調資金近300萬元,用于江口縣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員培訓……近兩年,貴州省統一戰線智力幫扶銅仁的連線同心故事在武陵山脈不斷上演。
“全省統一戰線高度重視武陵山區的智力幫扶工作,多家單位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等方面都給予銅仁大量幫扶。部分項目已落地開花,部分項目正蓬勃開展,目前幫扶力度較大的當屬民革貴州省委對德江縣錢家鄉的項目扶助。”銅仁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汪勁說。

民革出資、村民參與,示范帶動、典型引領,一個以農業產業、土家族文化展示和美麗鄉村景觀為一體的城郊型生態旅游目的地正在形成。圖為錢家鄉后頭溝村一角。(德江縣委統戰部供圖)
錢家鄉距德江縣城6公里,溪流清澈見底,青山蒼翠欲滴,水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正是這優質的自然環境為全鄉人民贏得了發展的機會。2013年,民革省委協調省發改委,為德江縣錢家鄉爭取了1680萬元“同心共創、美麗鄉村”建設項目。
這是德江縣“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示范園區,也是錢家鄉對接德江城市擴展、火車站和高速公路三項建設而傾力打造的城市公園、農業莊園、土家文化集聚園。
為挖掘村寨歷史風土人情,體現村寨個性魅力,形成區域特色,德江縣聘請貴州大學風景園林研究中心設計團隊,結合功能定位和場地現狀,對示范區實施宜居宜業宜游的功能分區。
目前,示范園區已經完成81戶生態移民集中建房和土家民居立面改造等一期工程建設。一幅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山間別墅新畫卷正在形成。排水管網、道路體系、經果林等基礎工程正在啟動。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項目將徹底改變我們村的命運,曾經邊緣化的城外村將成為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正在耕田的錢家鄉村民馮勝成說,“下一步,我將重點搞經果業和農家樂。”
初冬時節,記者沿路走訪發現,當地農民出工出力建設美麗家鄉熱情高漲,為了保護耕地,不管是運輸車隊、路網建設,還是果樹栽培,所有施工都是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改造、完善和提升。對此,錢家鄉黨委書記曾秀容說:“我們堅持保留農村傳統民俗風情和田園風光,做到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大砍大伐,盡可能打造一山一景、風格各異的土家農村風格。讓村民參與整個建設,以村民自愿和自治為取向,以最大限度地調動村民建設家園的積極性。”
村民積極參與并發揮主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工程進度,計劃至2017年全面完成項目基礎設施建設。“民革貴州省委為我們提供發展資金,我們有責任引領村民致富。打造土家文化鄉村休閑旅游示范區,通過示范戶帶動,以點帶面,進而改善全縣農村經濟狀況。”德江縣政協副主席胡國仁說。
民革出資、村民參與,示范帶動、典型引領。屆時,錢家鄉將成為一個以農業產業、土家族文化展示和美麗鄉村景觀為一體的城郊型生態旅游目的地。
在全省統一戰線幫扶單位的扶助下,更多 “同心美麗鄉村”“同心醫院”“同心學校”“同心園區”正在銅仁興建。
初冬時節,遵義市寒意漸濃,位于新浦經濟開發區的以晴新蒲科技園內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
“今年科技園將實現產值100億元人民幣。”以晴集團董事長周以晴的信心,來自遵義市委統戰部一直以來對海歸創業的引導和扶植,以及2014年科技園完成產值50億元的基礎。
近年來,貴州統一戰線“以僑為橋”,大力開展海內外經濟、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引導和服務海外青年在貴州創新創業。以晴集團董事長周以晴就是其中一員。
周以晴是從菲律賓回來的海歸。“雖然不是貴州人,但在貴州投資3年來,我對貴州產生了深厚感情。”周以晴說,選擇投資貴州,一方面源自貴州的生態環境等資源優勢,一方面源于貴州省委統戰部、省僑聯門對海歸的熱情和重視。

目前,以晴新蒲科技園有工人三千多名,預計2016年上半年用工將達到1萬余名。圖為以晴新蒲科技園一角。(以晴集團供圖)
以晴新蒲科技園是以晴集團在貴州投資建設的第三家公司,主要從事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液晶顯示器、電容式觸摸屏等電子元器件及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產品遠銷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地。
以晴新蒲科技園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遵義市委統戰部門的大力支持。遵義市委統戰部副部長袁益民介紹說,在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遵義市委統戰部給予積極引導和扶植:引導科技園建立黨組織,專門成立了黨員活動室。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這些黨員發揮著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引導企業走出去,為企業提供服務。科技園生產產品均為出口產品,在減少行政環節,提高辦事效率,諸如申報、報關、通關、稅收等方面,積極幫助企業;通過宣傳等方式幫忙園區開展招商引資。該公司采取“以商招商”的方式,帶動和以晴集團光電產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進來投資……
“貴州各級領導對外來投資企業很熱情、很真誠,各部門主動為企業做好服務,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幫助企業快速做大做強。”回憶到貴州投資的經歷,周以晴萬分感慨。
2010年,遵義市委、市政府到福建招商引資,以晴集團有意到貴州投資建廠。2011年初,以晴集團考察團一行第一次到湄潭縣考察。
“當時高速還未開通,山路崎嶇,車輛顛簸,走了兩個小時才到湄潭。”周以晴說,盡管一路奔波、疲憊不堪,但是以晴集團考察團看到這里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感受到當地百姓和政府對海歸投資建廠的誠懇和熱情,大家心里十分感動。
2011年,以晴湄潭生態科技園投入建設,遵義市各級政府領導十分關心園區建設,“為全力支持以晴集團在湄潭的發展,遵義市和湄潭縣領導常常到建設工地現場辦公,和項目負責人一起加班到晚上,有時周末也沒得休息。”周以晴回憶。
為填補遵義在光電產業方面的空白,2014年2月,遵義市委統戰部相關領導來到以晴集團調研,介紹省委、省政府關于貴州工業強省戰略和遵義市關于“建設百億園區,培育千億產業”實施工業轉型升級的行動計劃,希望以晴集團入駐到新蒲經濟開發區科技產業園,把握國家級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遵義上海產業園區、遵義新蒲綜合保稅區、遵義臨空開發區進行“四區融合”建設,發展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加工為主導的新興產業的良好機遇,進一步做大做強。
有感于遵義市委統戰部門的熱情和真誠,僅僅通過數天時間考慮,以晴集團就正式確定以晴光電入駐新蒲,并將建設48萬平米的以晴新蒲科技園。隨后,在遵義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園區建設在征地、手續辦理等方面得以順利進行,以晴新蒲科技園自2014年3月份開始動工建設,經過四個多月時間建成一期工程15萬平米的高潔凈廠房。
今年,15萬平方米的二期廠房、8萬平米的研發樓、10萬平米的員工宿舍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以晴新蒲科技園有工人三千多名,預計2016年上半年用工將達到1萬多名。
作為剛上任不久的貴州海外青年創新創業協會會長,周以晴說,下一步,將進一步抓住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投身創業創新實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我們會充分發揮這一平臺優勢,為海歸企業在資源整合、人才引進、技術引進等方面下功夫。”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