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圖 郭 勇 聶祥春 朱啟賢
大方縣“第一書記”助民走上致富路
文丨圖 郭 勇 聶祥春 朱啟賢
大方縣通過精準選派 “第一書記”到村任職,走出了一條“城市支持農村、機關幫扶基層、強干帶領弱村”的特色之路,實現了惠及基層民生、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強化年輕干部培養鍛煉的共贏。
雨沖鄉金星村在“第一書記”的幫助下,流轉土地225畝建成“聚金緣家庭農場”。該農場正式投產后,每畝可產葡萄4500斤以上,屆時可帶動周圍群眾人均年增收7500元以上;理化鄉長春村在“第一書記”方光顯的帶領下,村集體經濟由原來的“空殼村”變為“豐滿村”。這兩個貧困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大方縣選派“第一書記”到村任職的一個縮影。
2011年初,大方縣在全省率先啟動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和縣委常委領導掛任村支部“第一書記”工作;今年3月,大方縣在原“掛任”的基礎上,以干部下沉為抓手,探索基層黨建模式創新,并從縣直機關單位精準選派175名黨員干部到各鄉鎮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
這一舉措的實施,從根本上解決了大方縣“基層組織人才匱乏、管理松散、凝聚力不強”的問題,為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維護穩定、服務群眾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使派駐村發生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喜人變化。
來到“祥和養殖場”,在道路兩旁的山林里,10000多只“五黑”雞正爭先恐后地搶著食物,對面的山林里,各種雞鳴聲混在一起,唱響一曲大深處的“幸福交響樂”。之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的灌木林,如今卻成為大方縣雨沖鄉“祥和養殖場”所在地。
“在家種地要靠天吃飯,出門打工又賺不了什么錢。多虧了縣、鄉兩級領導,是他們讓我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十倍。”交談間,養殖場老板李世江和筆者說道。1994年初中畢業后的他只身加入打工大潮,先后到廣東、江蘇等地,但因受文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影響,李世江在外務工收入一直極低。輾轉幾年后決定辭職回家,創辦了祥和養殖場,專門搞林下生態飼養“五黑”雞。
“剛來村工作的時候,晚上總是睡不著,經常為如何帶領村民發展而發愁。”雨沖鄉金星村“第一書記”陳彬說道。今年3月,大方縣委組織部黨建一股股長陳彬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金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金星村距大方縣城60公里,全村總面積19.2平方公里,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脆弱、環境整治任務重。
到村工作后,為盡快找準駐村工作抓手和著力點,陳彬通過開展“集中摸底調研月”、“村級集體經濟集中攻堅月”等活動,收集梳理了26個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使農民人均收入從2450元增加到2014年的4860元,集體經濟積累達35.5萬元。
幫助李世江喂雞的農民說:“土地流轉出去,人輕松了,還有錢拿。在‘祥和養殖場’喂雞,我每個月還有1000多塊錢的收入。”
縣委書記張瀚時表示:“從2015年起,縣委在提拔重用干部時,優先使用有駐村經歷的干部。同時,大方縣還結合駐村期間干部表現及年終考核結果,擇優選擇不少于31名作為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提拔重用。從源頭上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派到基層,從根本上改變‘空殼村’面貌。”
“老人家,你的醫療保險已經辦好了。”興隆鄉便民服務中心工作員向前來交醫療保險的村民楊柳勝說道。自村委“第一書記”顧穩來到該村后,村民感覺生活變得便利了許多,這讓村民楊柳勝贊不絕口。
“上了年紀,腿腳都不好使了,每次到鄉里面辦事情都要親自排隊,最長的一次,我從早上等到下午。太不方便了。”楊柳勝說道。興隆鄉菱角村是個少數民族村,受地方條件影響,該村外出務工現象非常嚴重,貧困家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較多,社會治安情況復雜。
為盡快走近“群眾”心里,顧穩帶領村兩委班子挨家挨戶地走訪,并記錄下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期間,顧穩先后接待群眾300余人,處理各類事情近200余件,走訪貧困家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200多人次。

2015年10月8日,中組部二局副巡視員謝玉峰(前右一)在大方縣委書記張瀚時(前右二)的陪同下,調研大方縣精準選派“第一書記”和同步小康駐村工作。
走訪中,顧穩了解到許多老人去鄉里面辦事情不便,便主動承擔起代辦工作。“我孫子有次發高燒要去八堡鄉醫治,我又沒有能力送去,最終都是村里面的領導冒著天寒地凍幫我把孫子送到八堡鄉衛生院去的。”村民楊柳勝感動地說。
“我們菱角村能夠有今天,真的是辛苦顧書記了,是他為我們菱角村爭取資金修建文化廣場、公廁、籃球場等基礎設施。”村主任李富艷欣喜地說:“現在我們菱角村群眾對顧書記的看法已從原來的將信將疑轉為滿口稱贊。”
在駐村過程中,大方縣深化拓展“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工作同部署、考勤同管理、獎懲同考核、紀律同監督、信息同公開的“五同管理”機制,有效破解了多頭管、管不好、不敢管的困境。創新推行“月述職互評”機制,由駐村干部自己當評委相互評出心目中認可的優秀人選,營造了必須趕超的氛圍。
“聽之前來駐村回去的干部說,他們來駐村非常輕松。但我來了以后,根本就沒有他們說的那么好過。我是這樣認為的,如果來了,卻沒有真正為群眾做到實事,那么就直接影響著全村的發展前景。”談及協助鎮政府幫助群眾致富的做法,省煤田地質局科員、六龍鎮營盤村“第一書記”陳剛認真地說道。
為了盡快熟悉村務情況,陳剛經常調研走訪,與村委會成員、村民們面對面談心,了解村務情況。陳剛認為,產業是扶貧致富的內動力,堅持立足地方資源,采取“上項目、帶農戶”的思路,大力發展和培育營盤村種植和養殖業,實現“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萬眾一心,其利斷金,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村級經濟的發展就會越來越火。”陳剛介紹,營盤村兩委還建立健全了村務相關工作制度,使得村“兩委”的認同度和公信力不斷提升。談起該村兩委的服務態度,村民如實評價道:“現在辦事方便得很,隨時都有人在,如果有急事,下班時間都可以打電話找他們。”
為了讓群眾真正富起來,陳剛還先后引導群眾發展林下養殖土雞、兔子、種植天麻等項目。據悉,營盤村現種植天麻200畝、黨參150畝,在增加經濟林效益的同時,還讓生態美與百姓富有機結合。
“就長遠來看,這種授人以漁的助民致富方式,對于廣大群眾來說真的非常好,真正從源頭上鏟除了群眾的窮根。”營盤村村支書糜祖芬說道。
大方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管慶良介紹,大方縣通過精準選派 “第一書記”到村任職,走出了一條“城市支持農村、機關幫扶基層、強干帶領弱村”的特色之路,實現了惠及基層民生、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與強化年輕干部培養鍛煉的共贏,廣大駐村干部成為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和地方扶貧攻堅的生力軍。
目前,全縣“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累計辦理民生實事300余件,走訪農村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2萬余人次,化解矛盾糾紛100余起,協調落實幫扶資金1540萬元,廣大農民群眾普遍受益,有效推動了農村加快發展。
(作者單位:大方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李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