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邵大學 肖繼紅 張 祁 王明科
推動經濟轉型 助力同步小康
——貴州電網公司“十二五”優服務工作巡禮
文丨邵大學 肖繼紅 張 祁 王明科
貴州電網公司認真踐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全力做好電力供應”使命,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服務舉措,確保電力可靠供應。
十月貴州,涼意陣陣。然而,走進位于黔南州的甕福集團磷肥生產車間,生產線上卻是熱火朝天。
作為黔南州最大的“百千萬”工程項目,甕福集團2014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400億元人民幣,人均勞動生產率超過300萬元。
“近年來,在國內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我們仍然保持著超過30%的年均增長速度,軍功章有供電部門的一半。”談起企業取得的成績,甕福磷肥廠黨支部書記陳鐵丹認為,供電部門的優質服務是企業發展的保障。
“十二五”期間,貴州省經濟呈現較快增長速度,但經濟環境錯綜復雜,新增項目多、經濟結構轉型任務重。貴州電網公司認真踐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全力做好電力供應”使命,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密切跟蹤形勢,創新服務舉措,確保電力可靠供應。
“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全社會用電量從2010年的835.38億千瓦時增長到2014年的1173.74億千瓦時,增長40.5%。貴州省西電東送累計送電量預計達1825億千瓦時,其中黔電送粵電量預計達1808億千瓦時,較“十一五”期間增長14%。以電力為主的能源工業成為貴州最大的支柱產業,成為拉動貴州經濟快速增長的“引擎”。貴州電網公司的優質服務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肯定,供電服務在社會公共服務重點領域的群眾評價滿意度中連續4年排名第一。
昔日的荒山坡地拓成了一馬平川,筆直的道路縱橫交錯,標準化廠房整齊排列,生產車間機器歡唱……這是筆者在遵義縣和平產業園區看到的情景。
如今,隨著一個個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一批批重點工程和大型企業相繼落戶、投產。在可靠電力的保障下,貴州產業園區已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圍繞主基調和主戰略,以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為行動指南的發展思路,同步實施“5個100工程”等重點發展平臺。
貴州電網公司積極響應,主動作為,把保供應作為首要任務,把支持和服務“5個100工程”作為“一把手”工程抓緊、抓實、抓好,堅持“主動溝通、超前服務、積極配合”的原則,建立與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高效聯動機制,耐心細致地做好相關工作,強化供電保障機制,爭當服務排頭兵。
服務經濟發展,貴州電網公司首先在電網規劃建設上下足功夫。早在2011年2月,貴州電網公司就啟動了“5個100工程”配套電網專項規劃工作。根據規劃,貴州電網公司擬對“5個100工程”配套電網投資171億元,“十二五”期間已完成近90億元。
規劃編制過程中,貴州電網公司有效銜接了各城市發展規劃、貴州“十二五”配電網規劃項目庫優化成果、“小康電”實施規劃等一系列規劃成果,確保了專項規劃的有效落地,也保證了電網建設的針對性。為配合100個示范小城鎮省級示范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的移民搬遷,平塘供電局結合該村產業發展方向,對線路進行了統籌規劃和合理設計,共新安裝了50千伏安配變3臺、100千伏安配變1臺,架設10千伏及以下線路5000多米。電力充足了,不但解決了村民生活用電問題,也直接帶動了該村加工業、大棚種植業的發展,今年預計人均收入可達5800元。
筑巢為引鳳凰來。“充足的電力、暢通的物流、優質的服務是吸引我們入駐丹寨金鐘經濟開發區的主要因素。”來自深圳的興福祥機械裝備制造公司負責人范虹說。
在服務招商引資的同時,如何保障電力的可靠供應,讓企業用好電,成為貴州電網公司服務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中航工業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黎陽公司)主要生產的是精密設備,屬于二級負荷,對供電可靠性要求較高,一次停電對企業將造成上百萬的經濟損失。為確保可靠用電,貴州電網公司進一步完善了電網結構,采取多項應急保障措施,保證該公司搬遷至貴陽市白云區的廠房自2014年1月投產以來沒有發生過因電網原因的停電事件。

為確保丹寨縣金鐘工業園區企業按時投產,供電局員工對用電設備進行“義診”。(王春山/攝)
在服務用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客戶服務經理起到了“電保姆”的作用。
黎陽公司白云廠房在建設過程中,作為該公司用電客戶經理的李興師,隔三差五就來到企業,與公司負責人商談電源點、業擴報裝、工程設計、線路施工等事宜,全程跟蹤客戶廠房及專用變電站建設進度,確保黎陽公司35千伏專用變電站提前1個月投運。
像李興師一樣,貴州電網公司共有395位客戶經理為“5個100工程”“百千萬”工程等政府重點項目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供用電服務。僅2015年,貴州電網公司就跟蹤服務1000千伏安以上新增用電項目2773個,已投產2195個,比與用戶約定的供電時間平均提前14天。
電網規劃作基礎、電網建設作保障、優質服務作支撐,為貴州經濟的提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11年至2014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連續4年增速位居全國前3位,展現了強大的后發優勢。
為擺脫工業發展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的“瓶頸”,在守住發展底線的同時,守住生態的底線,2011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全省經濟發展要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加速發展、加速轉型、推動跨越。
轉型過程中,貴州省抓住了發展大數據產業這個重要抓手。
位于貴安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園是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的重要“陣地”。在按照“統籌推進、分步實施、因地制宜、協調發展”的思路服務好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同時,貴州電網公司更以“快”的速度保障和服務電子信息產業園的發展。
作為首批入駐信息產業園的企業,中國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建設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為做好服務工作,貴州電網公司主動到天津濱海新區、內蒙古計算信息園等地開展云計算相關調研工作。在接到用戶提交的接入系統設計報告后,連續加班認真研究優化供電方案,不僅進一步提高了用戶的供電可靠性,還為用戶減少投資約2.5億元。
規劃走在前,電網建設也快速跟上。110千伏甘河變是電子信息產業園的主供變電站之一,投運時間要求緊。“在施工現場,我們以‘天’為單位倒排工期,嚴抓安全質量管理,24小時輪班施工,僅用時半年即完成了變電站的施工、調試及投運工作。”負責安全質量管理的安順供電局潘思說道。
今年,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貴州省提出建設“1+7”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作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轉型的重要載體。
作為“1+7”平臺中的“1”,貴安新區是黔中經濟區的核心區。為積極服務貴安新區發展,貴州電網公司主動響應,早在2013年9月就成立了貴安新區供電服務中心;2014年3月成立貴安供電局籌備組;今年10月10日,貴安供電局掛牌成立,將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采用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先進的管理模式,加快電網建設,提升保障能力。
作為“1+7”平臺中的“7”之一,貴州雙龍臨空港經濟區是黔中經濟區的另一個重要板塊。
在雙龍航空港經濟區成立初期,貴州電網公司就與經濟區管委會座談,共商加快推進經濟區電網規劃建設的具體事宜,并達成共識。
目前,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內已規劃有兩座220千伏變電站、10座110千伏變電站,站點分布和供電能力能夠充分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結合經濟區的建設要求,貴州電網公司將高起點、高水平修編符合經濟區實際的電網規劃,并與經濟區管委會密切配合,籌備成立電網建設規劃領導小組,共同推進航空港經濟區電網規劃建設。
促轉型、守底線,不僅體現在新興產業和新興平臺上,還要同步關注傳統產業的綠色發展。為此,貴州電網公司積極開展節能診斷,幫助企業節能減排,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中電投綏陽化工有限公司水泥分公司于2011年投產,2014年用電量達1.02億千瓦時,占綏陽縣年用電量的四分之一。為提高客戶電能利用效率,改進用電方式,貴州電網公司為該公司提供了深度節能診斷,提出了建設低溫余熱發電項目的節能建議,并于2014年11月建成投運。
“低溫余熱發電站投運以來,年發電量約3586.9萬千瓦時,我們廠的綜合電價每度降低了3分錢,每年可節約電費支出300多萬元。”該公司副總經理黃國強一邊贊揚著供電服務,一邊為筆者算了這筆賬。
“十二五”期間,貴州電網公司成立了省、地兩級節約用電服務中心,累計為857家大中型企業免費提供節能診斷,實現節約電量13.4億千瓦時。
“十二五”期間,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用電量由2010年的4.12億千瓦時增長到2014年的6.99億千瓦時,增長了69.66%。同時,產業用電結構的變化,使得每萬元生產總值電力消費量不斷降低,從2010年的2297度/萬元降低到2014年的1568度/萬元。
金沙縣坐落于畢節市東部,近80億噸的煤炭儲量使該縣成為全國5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貴州省第二大產煤縣。依托煤炭優勢,縣內的黔北電廠成為貴州省“西電東送”北通道的源頭。
迄今,黔北電廠累積發電量1335億千瓦時,連續5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千瓦時,累計上交國家稅收超過30億元,為當地解決就業崗位400多個。
依托南方電網“西電東送”大平臺的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將煤轉化為電,發揮煤炭資源后發優勢,不僅為金沙縣縣域經濟的發展培育了“龍頭”和“支柱”,而且對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實現貴州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電東送”是落實國務院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其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體現在輸煤與輸電相比,輸電的資源利用效率更大。據測算,輸煤與輸電兩種能源輸送方式對GDP的貢獻比為1:6,就業拉動效益比為1:2。就貴州來說,一噸電煤經過運輸環節,進入發、輸、配后,在電力行業環節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可提升幾倍,而且還能在用戶側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延長產業鏈,解決勞動力就業,改善民生,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強有力的帶動、輻射作用。
貴州以“西南煤海”著稱,煤炭資源遠景儲量位列全國第5位。先天的資源稟賦,讓貴州省成為南方電網“西電東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貴州省抓住“西電東送”的大好機遇,積極發展省內電源建設,先后建成了“十水十二火”等西電東送電源項目,總投資約1229億元,裝機容量共計2382.8萬千瓦,占貴州統調裝機容量的65%。在電源裝機迅速增長的同時,貴州電網公司致力于送電通道的建設,累計投入資金近100億元。目前,貴州省已形成“五交兩直”通道與南方電網主網聯網運行,西電東送能力達到1100萬千瓦。
西電東送工程實施以來,大規模的電力投資和建設,對貴州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三個拉動:在上游,拉動機械、運輸、化工、建材、煤炭等行業的發展,培育壯大了新的支柱產業;在中游,電力直接為財政創收保持每年兩位數增長,已成為重要的稅源;在下游,支撐了全省工農業的發展。
2004年起,以電力工業為主的能源工業已連續蟬聯貴州第一支柱產業,貴州初步建成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同時,貴州已成為泛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加油站”,對平抑廣東電價,滿足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通過西電東送,南方電網資源優化配置大平臺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發揮。受重大自然災害和宏觀經濟形勢多變影響,近年來貴州電力供應盈缺交替、起伏多變,缺電時最大電力缺口超過400萬千瓦,富余時火電最大停機容量達到50%。2011年,貴州遭受嚴重旱災,電力供應嚴重不足,南方電網調減貴州“西電東送”年度計劃的30%,確保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求。2012年、2014年貴州來水豐沛、電煤充足,同時受全國經濟下行影響,省內用電需求不足,南方電網分別調增貴州“西電東送”電量128億千瓦時、80.6億千瓦時,有力穩定了貴州煤炭、電力行業的生產。
此外,“西電東送”還是帶動富民興黔的重要手段之一。據測算,全省“西電東送”建成的約1800萬千瓦火電項目僅配套煤炭產業,就可以解決全省農村約60萬左右的人員就業,按每人每年收入20000元計,可增加農村人口收入120億元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十三五”期間,貴州電網公司將圍繞全省發展的主基調主戰略,進一步完善電網規劃,充分發揮電網平臺的優勢和作用,推動貴州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更好地服務保障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為貴州省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做出新的貢獻。
貴州電網公司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