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玲玉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諶貴璇
從文明之燈到文化之鄉
——普定文化歷史與產業建設綜述
文丨張玲玉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諶貴璇
“也不知什么原因,普定似乎與文化特別有緣。”著名作家、書法家戴明賢曾這樣評價普定。
一個“緣”字,道出了普定的文化淵源,也道出了普定的魅力所在。
與文化結緣的地方,大多人杰地靈,引人千里遐想。普定也不例外,從歷史到現代,傳奇故事層出不窮,奇絕妙境林林總總,充滿了令人神往的魅力:
比如那個埋藏著人類萬年文明的神秘洞穴——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的穿洞;
比如那個曾出現在《史記》中的神秘古國夜郎所在地;
比如那個被譽為“流動的國墨山水畫廊”、山圍林相伴的夜郎湖;
比如那個曾經孕育了著名花鳥大師、雕塑大師袁曉岑,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任可澄,哲學家、美學大師劉綱紀,著名畫家、雕塑家袁熙坤等享譽海內外文化精英的地方……
這里曾是一個名為“普里”的古部落,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繁衍人口,聚集成縣,遂為普定——取“普里底定之義”。
“底定”,是“安定、平定”的意思;《書·禹貢》中即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之句。除了“安定”的意思之外,“底定”還有一層“守底守本”的意思,不僅安定,還要“守根”。
那么,守的這個“根”是什么呢?
是洞,是火種,是一萬六千年前生活在這里的人類從樹上走下來,生產各種石器,克服自然困境,在洞穴里繁衍生息,并且最終走出洞穴,走向文明的源。這,就是“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的意義,也是普定人一直執著于文化發展的原因。
這里的文化太過古遠,始于16000年前。
在普定縣城西 5公里處的一座孤山上,就掩藏著這樣一個巨大的洞穴,洞高九米,長十八米,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跡。
這里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遺址之后一次極其重要的發現,也是人類文明的其中一個重要源頭。1994年5月,中科院劉冬生等六院士到達普定,充分肯定了普定穿洞遺址的價值并給予高度評價,親筆寫下了“普定穿洞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在當代對于人類起源、演化方面具有重大國際意義。”這座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穿洞古人類遺址,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和極高的學術地位,被中科院專家們譽為“亞洲文明之燈”,如今已建成“穿洞古人類遺址博物館”。
望著這座巨大的洞穴,那些數不盡的骨器化石,那些萬年前的篝火遺跡,仿佛看到了來自1萬多年前的畫面,看到人類一串串鮮活的印跡:我們的祖先如何在洞穴中生火、照明、生存、繁衍,然后一步步走出洞穴,攜手從蠻荒走向文明,生生不息。
“普定是個出思想、出嗓子、出色彩、出人文精神的地方。‘亞洲文明之燈’——穿洞是根,有了火種,就會燃燒,‘我’從穿洞來,‘我’到哪里去?普定的文化研究很深入,善于思考,富于創造,敢于正視劣根性,又能發現一種精神,于是普定人人氣很盛、文事很盛,工作和文事能從大處著手,有大氣派,有新篇章。” 一位作家如是說。
這是一個民族民間文化薈萃、多民族文化形態并存的地方:全縣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

普定高臺地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戲曲形式。(普定縣委宣傳部供圖)
千百年來,在普定這塊古樸而又年青的土地上,居住有漢、苗、布依、仡佬和白族等不同的民族,形成了普定豐富多采的多元文化形態和和諧共存、百花齊放的局面。如漢族的地戲、花燈、鐵水沖龍,苗族的蘆笙舞、板凳舞,布依族的銅鼓舞以及各類故事、碩歌、傳說、蠟染、刺繡、楹聯石刻、廟宇樓閣等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馬官花燈藝術。
據說,明朝洪武初年,花燈戲便在普定出現,到清朝乾嘉時期,花燈戲已遍及馬官漢族居住的各大小屯堡村寨。此后傳承至今。在馬官鎮內,幾乎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花燈藝術表演隊,馬官花燈的繁榮可想而知。而擁有自己的文藝表演隊的,在整個普定境內,不下100個村寨。
文化,不僅在廟堂高宇熠熠生輝,也可以在泥土中孕育芳香。
這是一個“以文化為圖騰,以文化為事業”的地方。
1997年,貴州省把普定命名為“全省文化先進縣”;
2007年,作為安順市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唯一試點縣,普定成立了“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暨文化產業發展委員會”,縣財政每年預算50萬元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用以扶持全縣文化產業發展;
2008年11月,普定縣馬官鎮以花燈藝術躋身由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行列;
2009年2月,中央文明委授予馬官鎮“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先進單位”;
2010年1月,普定正式啟動“四創”工作,明確提出到2015年建成“全國文化先進縣”;
2014年,普定喜獲“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民間藝術之鄉”、“全省文明縣城”、“全省小戲小品創作示范基地”,同時“貴州省安順市農民曲藝演藝傳承基地”也成功落戶馬官鎮;
同年11月,普定縣“為先賢立榜、為凡人樹榜”的“先賢榜、鄉賢榜、積德榜”作為全國核心價值觀百家經驗,分別出現在央視一套、新聞頻道、光明日報、光明網、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日報中文網、鳳凰網等國家、省級網站,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安順日報等媒體也同期進行了宣傳報道……
從政府到百姓,這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在彰顯著普定人民對文化的禮敬與熱愛。“小縣要辦大文化”——在普定全縣上下形成了普遍共識。
從1995年至今,普定投入在文化建設事業上的資金已經超過億元;連續12年舉辦各種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兩次舉辦全國性的書畫大賽;設立的兩年一屆的“穿洞文藝政府獎”,已經頒發了十屆,先后編輯出版了《高原奇事》《肖像外交大使袁熙坤的藝術與社會活動》《割不斷的情緣》《穿洞滄桑》《穿洞之光·夜郎貴韻》《東華詩草》等文藝術圖書。
多年來,文藝作者們創作的散文、小說、詩歌、歌曲、書法、戲曲、繪畫等相繼在省級以上媒體發表或獲獎,普定文藝群體創作現象在全省引起了廣泛關注。
所有這些,構成了普定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主體,對普定的經濟建設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有了政府的“文化戰略”,有了百姓的“熱愛文化”,普定可謂是“處處紅花紅處處,重重綠樹綠重重”。
在16000多年前,人類就在普定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在這1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漢、苗、布依、仡佬、彝、白等民族相互融合,和諧共存,攜手從蠻荒走向文明,留下了一串串鮮活的印跡。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水系和民族分布,孕育出了“穿洞文化、屯堡人家、朵貝茶文化、原生態民族風情”四大別具一格的文化。
表里山河,自成一品。
普定坐擁“一山(楓林火焰山)一水(夜郎湖);一草(喀斯特大草原)一木(朵貝千年古茶樹);一石(馬場奇石)一洞(穿洞古人類遺址);一寺(玉真山寺)一廟(文廟)”等文化旅游資源。
其中“夜郎湖 ”景區極盡風光旖旎,被譽為“流動的國墨山水畫廊”、“黔中高原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貴州省“100個重點建設的旅游景區”之一。2014年10月,夜郎湖景區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西部七省(區)第一批“中國最美觀景拍攝點”。
此外,云中大草原天高云淡,重陰山杜鵑紅如火、楓林火焰山層林盡染,蓮花古洞千奇百怪、朵貝貢茶聞名遐邇、馬場石更折射出萬年滄桑……
目前,普定縣政府正在傾力打造全省5個100工程之一的“環夜郎湖休閑度假旅游園區”,以及“穿洞文化園”,集中宣傳喀斯特旅游文化品牌、穿洞古人類文化品牌;并且搶抓“朵貝茶”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地理保護性標識產品”保護等大好機遇,打造具有看點、亮點、賣點的萬畝貢茶體驗和農業觀光園,舉辦祭祀茶神拜茶祖等系列茶文化活動,挖掘“禪茶文化”,有效實現茶業與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朵貝茶”文化品牌……
普定,集南國山水、北國風光于一身,集人杰與地靈于一體,集造化神奇與古遠文明于一方——而這些,都飽含了人類對于家園與土地寄予的夢想。
幾萬年來,人類文明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始終不曾背離“幸福”與“安定”兩大主題,一直延展到到今天的無限繁榮。
今天,普定縣人打出了“普天之下·幸福安定”的發展口號——從洞穴到天下,普定人愿與世人一起分享人類文明。
(責任編輯/李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