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和
世界最大的水晶洞

墨西哥北部小鎮奈卡是礦藏豐富的地方,人們為采礦打了很多礦洞,而一些特別的礦洞成了游客和探險家觀光探險的勝地。世界最大水晶洞——墨西哥巨型水晶洞就位于這里。
這個洞穴看上去就像一個冰封的寒冷世界。但是這個洞穴熱氣逼人。這個洞穴的溫度可達50攝氏度,100%的濕度,這個巨大的水晶洞穴是2000年由礦工發現的。
該水晶洞穴位于地下300米的深處。當研究人員探訪這個洞穴時,他們都必須穿戴防護服、防毒面具和頭盔。服裝內帶有制冷和風扇系統,以便產生冷空氣在服裝內循環保持身體涼爽。
另外,由于這里極端的熱度和濕度,即使穿著防護服和面具頭盔也不能在洞中超過半個小時。新墨西哥理工大學的洞穴學家派尼羅普·波士頓說,他曾經在該洞穴中呆了55分鐘,差點兒喪命。他的體內溫度達到了39攝氏度造成了他的血壓極度升高。
這個洞穴內之所以這么熱,是由于地殼下巖漿造成的。大約2000萬年前巖漿從地殼下向上涌,地殼開裂。酸性的火山液體滲入了裂縫,慢慢吞食掉地殼上的石灰巖。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洞穴,并且充滿了酸性的火山液體。這些液體被溶解的巖石中的礦物質所浸透。這個洞穴沒有天然的洞口。因此那些被火山液體浸透的礦物質在相對恒溫的條件下保存了下來。波士頓說,這正好是水晶形成的良好條件。
經過了1萬到50萬年的時間,石膏水晶慢慢形成。目前,這個洞穴是已知世界上最大的、能天然生成水晶礦的洞,其中有的水晶長達12米。這些水晶鋒利無比,如果不戴手套去觸摸它,就會割破你的皮膚。
波士頓說,最讓人興奮的發現是,這種水晶中帶有細小的“容器”,可以存儲下來自1萬年到50萬年前的含有休眠的微生物液體。了解這些很獨特的細小生物,或許能讓我們知道生命在其它環境,就像外太空一樣極端的環境下是能否存活。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

在我國南部的貴州省安順市紫云縣,有一個巨大的熔巖洞室,因為當地居住的基本都是苗族人,故而人稱“苗廳”。近來經科學家測量證明,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室。其面積為11.6萬平方米,容積為1987萬立方米,相當于12個足球場。而且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洞室。
溶洞多形成于喀斯特地貌區,因為這樣的地方水相對容易分解巖石,特別是石灰巖,美國弗羅里達環境保護署的地質學家哈雷·敏思說。而中國的大多數基巖位于土壤下的堅硬巖石層是石灰巖,因此更容易被水分解。
每當下雨時,水中帶有的一些二氧化碳產生微弱的碳酸。當這些弱酸雨水滲到基巖中,構成基巖的主要成分碳酸鈣就被分解。經過數百萬年的侵蝕,最終形成了巨大的溶洞,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去年,國際探險人員利用激光掃描儀測量了中國的苗廳。經過數百萬次的測量最終繪制成一幅該溶洞的三維圖。領導這次探險的是來自英格蘭的一位探險家安迪·伊維斯,他說,現在我們在計算機上就能在這個溶洞中“旅游”,而且非常逼真。
燦若星光的山洞

新西蘭的威托莫巖洞,是許多旅游者想去參觀的地方,之所以這么吸引人,是因為里面生活著一種特殊的動物,是地球上最不尋常的動物之一—— 一種會發光的蟲子小真菌蚋。小真菌蚋的體型與蚊子差不多,是新西蘭的特有物種,其身體會發光,螢火蟲洞也因此得名。
這種昆蟲在幼蟲階段是一種發光的蠕蟲,最終發育成成蟲。這種昆蟲無論是幼蟲還是成蟲階段都能夠發光,新西蘭的昆蟲學家魯迪·施尼策勒說。
這種昆蟲腹部有化學物質發光器官。這一發光器官可以釋放出一些酶,這種酶與空氣中的氧接觸時,則會產生生物化學光,而同時分解排泄物。分解排泄物時所用的氧越多,其身體的光亮就越亮。
在幼蟲階段就發光的蠕蟲靠自身產生的一種粘稠的絲線,粘結并懸掛于巖洞壁或頂部,遠處看去就如同閃閃發光的華麗吊燈。洞內的昆蟲一旦被這些幼蟲發出的光所吸引就會被牢牢地黏在上面,這樣就成了小真菌蚋幼蟲的腹中餐。
小真菌蚋的幼蟲大概要維持一年,長到4厘米長,此時就會變成蛹。在此階段發光蠕蟲用繭包裹住自己,兩周后蛹就羽化成成蟲,會飛的小真菌蚋。成蟲的壽命很短,僅有幾天的時間,也不吃不喝,緊靠身體的發光來吸引配偶繁殖下一代。
施尼策勒說,有趣的是這種發光的蟲子并不喜歡人造光。一旦人們用光照它們時,這些蟲子就會停止閃亮。所以說要去此洞穴觀光游覽,就不能帶照明物,否則就不能看到那些蟲發光的華麗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