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紅濤
隨著人們對綠色產品生產和認識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由于長期施用化學農藥,自然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害蟲的抗病性普遍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和土壤中的農藥殘留量越來越高,從而嚴重污染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農產品,并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近年來,生物農藥的大力推廣和應用在提高農作物病蟲防治效果、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那么,生物農藥究竟有何優良特性?在當前農業生產中,推廣與應用生物農藥有何必要性?山西農科110專家、農業推廣研究員麻寶真就相關問題回答了《科學導報》記者的提問。
記:什么是生物農藥?包括哪些種類?與化學農藥相比,其主要優點有哪些?
麻:生物農藥是指利用生物活體和其代謝產物對農作物害蟲、病菌、雜草、鼠類等有害生物進行防治的一類農藥制劑,或者是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制劑。關于生物農藥的范疇,目前國內外尚未有十分準確統一的界定。主要包括微生物農藥(如BT、白僵菌)、生物化學農藥(性誘劑)、植物源農藥(苦參堿)、天敵生物(赤眼蜂)、轉基因抗病蟲作物(抗蟲棉)和農用抗生素(井岡霉素)等六大類。
與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的主要優點有選擇性強,對人畜安全;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無污染;對農產品安全,對食品安全;可以抑發害蟲流行病,對有害生物種群的抑制具有明顯的后效作用;可利于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同時原材料的來源十分廣泛而且成本較低;害蟲不易產生抗性或產生抗性時間較長。
記:為什么說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勢在必行?
麻: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近年來防治農作物有害生物多用、亂用化學農藥的現象依然存在,危害逐漸加重,從播種到收獲,每一步均迫使菜農、果農用藥次數多、藥量大,極易造成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超標。人們食用這些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后,很可能會導致體內激素失衡或者病變。
這樣,由于長期不當施用化學農藥,使農產品質量安全、自然生態安全和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影響。多年的生產實踐已證明,如果能夠合理施用低毒、低殘留、安全、環保的生物農藥,不僅有效防治病蟲害,而且也不會對生態環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造成損失。因此,推廣應用生物農藥勢在必行,意義重大。
記:目前推廣應用生物農藥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麻:目前推廣應用生物農藥雖迫在眉睫,但從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來看,還存在著制約生物農藥推廣應用的諸多不利因素:
其一,防治效果比較緩慢。近年來,生物農藥的研究單位增加,新品種增多,市場份額加大,應用面積不斷擴展,但覆蓋的靶標病蟲范圍不大,與化學農藥相比,見效也較緩慢。
其二,應用群體仍處弱勢。生物農藥應用區域基本上是在農村,使用者是農民,從生物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角度來講,目前仍屬弱勢群體。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施藥人員比較老齡化。近年來農田施藥人員中老年人居多,而且他們對生物農藥的知識也知之甚少。二是用藥意識薄弱。不少農民以為只要能治住病蟲害的農藥就是好農藥,且用藥量越大越好,見效越快越好,甚至在農藥安全間隔期仍施用農藥。三是施藥技術較差。不少農民因使用化學農藥的習慣性影響,還未了解生物農藥對溫度、濕度、陽光、雨水等多種因素的要求,就用施化學農藥的方法來使用生物農藥。
其三,經濟效益尚未體現。從大局來講,農民施用生物農藥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遠遠大于經濟效益。生物農藥生產成本較高,價格也高,農民施用生物農藥后的農產品價格卻不高,與施用化學農藥區別甚小,即使農產品達到優質,但未能實現優價,農民自身的經濟利益并不明顯。
其四,宣傳量小力度弱。近年來,從新聞到領導,從明星到廣告,對許多產品的宣傳頻率高、力度大、范圍廣。而對綠色安全無公害、利國益民保健康的生物農藥,其宣傳份額則很小,宣傳力度也不大。
記:你對進一步推廣應用生物農藥有何建議?
麻:為加速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使之在促進綠色農產品生產、農民增收、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特提出如下建議:
1.加快出臺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建議全國人大盡快出臺《植物保護法》,建議由國務院或省人大出臺《植物保護條例》,通過立法,由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及省植保植檢總站牽頭組織實施生物農藥在綠色防控中的應用和技術指導,進一步發揮生物農藥在農作物病蟲防治中的獨特作用,不僅要保護農作物生長的安全,更要保護農業生態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
2.重視對生物農藥的立項支持。目前國家對生物農藥推廣應用資助的項目太少,力度偏小,持續性和前瞻性均不夠。建議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在生物農藥新藥發現、關鍵技術、重大產品、制劑劑型與推廣應用等方面加大持續資助力度,并且建立推廣應用生物農藥的激勵機制。
3.嚴格對流通領域生物農藥的管理。各級尤其是市、縣農業、工商、質監、公安等行政執法部門應對經營質量不合格、標簽不規范以及過期生物農藥等違法行為及時予以查處,確保合格的生物農藥順暢流通。
4.加強生物農藥推廣應用的宣傳與培訓。對于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不僅在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更重要的是通過各種形式向廣大農民進行培訓。各級農業植保部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鄉村領導應積極組織、邀請有關專家和廠家、商家的技術代表,對廣大農民進行生物農藥的使用技術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