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筠++白羽
摘要:本文整理了意大利養老金制度特點和改革歷程,分析了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在總結啟示與經驗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的出路。
關鍵詞:意大利養老金改革 分割性 改革歷程
自1960年以來,財政收不抵支直是意大利歷屆政府面臨的 大難題,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該問題愈發嚴重,其中養老金債務還占了大半。因此,意大利政府在實施財政緊縮計劃過程中,養老金改革必然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
一、意大利公共養老金制度的主要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養老金制度體系的主導性和分割性
意大利公共養老金制度主要受到俾斯麥福利制度建設的影響,整體分布就體現了“碎片化”的特點,這一特點并不完善,它導致了福利的不平等。根據參保人員的不同,不同的基金之間在繳費率、退休年齡、待遇計算等方面千差萬別。尤其是在最低繳費年限和領取條件上,公私部門沒有得到統一,這就進而產生了不滿。而私人部門又通過工會的協調,使得諸如資歷退休金等養老金種類在私人部門得到擴展,雇員因此得以提前退休,導致繳費期限變短,而領取養老金的時間變長。此外不平等并沒有得到消除,公共部門在養老金上仍比私人部門慷慨。分割性其次導致意大利勞動參與率較低.由于養老金待遇水平和退休年齡之間缺乏精算關系,缺少延遲退休的激勵。碎片化制度強化了勞動力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以及其內部的流動性不足,導致勞動力市場不夠靈活,缺乏彈性。
(二)公共養老金的權利義務不對等
在權利方面養老金待遇給付非常慷慨,在經濟運行良好的階段,養老金待遇是一種對勞動力市場最優表現的獎勵,忽視了待遇繳費對等的保險財務運行規律,在經濟出現危機時,這樣的不對等所帶來的問題慢慢開始浮現。而在義務方面,不管是企業還是公共部門的養老金都沒有退休年齡限制,只有最低繳費年限標準,這使得大量的工作者在50歲左右就可以退出勞動力市場,享受與在職工作者收入幾乎水平相當的養老金。這種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制度使得缺乏工作的激勵,造成了公共養老金制度的入不敷出。
二、九十年代后的養老金制度改革及其效果
(-)1992年阿瑪托改革
總的來說,阿瑪托改革仍然屬于參數式改革,并沒有改革原來的DB型現收現付制的舊模式。細看其措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采取財政緊縮政策,減少養老金支出,以降低財政赤字;二是逐步消除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差距。第方面的具體措施主要是,改變養老金指數,提高退休年齡,限制領取條件,而第二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同步公共和私人的養老金領取基數和統一領取資歷退休金的條件。所以盡管改革并不徹底,還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二)1995年迪尼改革
1 995年的迪尼改革則是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首先將養老金的計算從以往的“以收入為基礎(DB)”轉向“以繳費為基礎(DC)”,將養老金待遇與工作者的職業生涯的社保繳費貢獻相掛鉤。累額乘以一個轉換系數,該轉換系數由人均預期壽命與經濟增長率共同決定。這就避免了待遇及繳費上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等的問題,增加了延長工作,延遲退休的激勵。
其次引入新的養老金模式“名義賬戶制”。該模式并將勞動者繳費 部分積累計入名義個人賬戶,等其退休后以繳費年金的形式計付待遇。初始退休金待遇P可用下式來計算:P=B cW∑(1+w)k-1(1+g)x-k,其中B為轉換系數,c為繳費率,W為該職工全部工資,a為繳費年數,w為該職工職業生涯中收入的年均增長率,g為GDP年均增長率。該模式運用繳費率強化了繳費與待遇之間的關聯。此外該計算方式納入了收入的年增長率,鼓勵員工保持更長的工作時間,因為工作時間越長,退休后的待遇就越好。
再次實行了更為靈活的彈性退休制,允許低齡退休但在待遇上打一定折扣。比如勞動者可選擇57-65歲之間退休,但待遇上有差別,這是一種對提前退休實施懲罰措施。這一措施確定了養老金水平與退休年齡的精算關系,引進了激勵機制。
三、90年代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首先這幾項改革正視了經濟發展與福利發展的關系,保證了財政的可持續性。必須明確經濟發展是基礎,提供一個與經濟發展狀況不符的福利措施無疑喪失掉了物質基礎。意大利養老金計付過于慷慨,而這種慷慨又是與經濟狀況相不符的。這告訴我們政府的目標應定位到保基本上而不是片面的追求高福利。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速度較快,財政收入較多,養老金制度的危害尚未完全顯現,政府的政策空間還很大,這可能成為拖延養老金改革的借口。一旦外部環境變化,這些問題會馬上涌現出來。
其次這些改革均以改變分割性,實現社會公平作為突破口。從阿瑪托改革開始,逐步致力于實現公共和私人部門退休條件及退休金額的同步化。我們并不要求養老金絕對平均分配,而是實現精算公平和再分配公平。我國現階段養老保險也是具有很強的分割性的,養老金待遇差距大。主要的四類保險制度在資金來源、待遇給付方式、退休年齡等方面的規定均不相同,且差距較大,比如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大約是城鎮職工的1.5倍,更是遠遠高于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所以我國在養老金改革時完全能夠逐步從精算方面實現各類保險制度的公平性,減少分割性帶來的惡性影響。
再次名義賬戶制和現收現付制的更替有助于實現財務的可持續性。現收現付制不利于儲蓄,已經不適應人口的老齡化,而名義賬戶制把養老金變成一種投資,以繳費為基礎,強化了現在交付和未來收入的關系,增強了可持續性。
最后在整合養老金制度過程中注重了激勵機制的設定。通過實現靈活退休年齡,對早退給予“懲罰”和對延遲實行額外鼓勵,并鼓勵退休后再工作,減輕部分財政壓力。
所以我們不難看出,中意兩國的養老金制度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而意大利作為老牌的西方高福利國家,其數十年的改革對我國養老保險的完善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所以我們應該取其精魄去其糟華,以更好地應對我國日趨嚴重的老齡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