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思詩, 陳 敏
(1.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湖北 武漢 430034; 2.湖北省地質局 第七地質大隊,湖北 宜昌 443100)
秭歸縣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成功經驗初探
晏思詩1, 陳 敏2
(1.湖北省地質環境總站,湖北 武漢 430034; 2.湖北省地質局 第七地質大隊,湖北 宜昌 443100)
秭歸縣是湖北省地質災害多發區,近10多年來秭歸縣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地質災害預測預防監測預警系統,三峽庫區專業監測預警系統和突發事件應急系統,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成效顯著,先后成功預測預報了千將坪滑坡、大嶺電站杉樹槽滑坡等重大災害險情,其經驗具有借鑒和推廣價值。
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滑坡;秭歸縣
秭歸縣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區,因三峽工程興建而聞名于世,也因地質災害頻發倍受社會關注。全縣地質環境脆弱,是湖北省地質災害多發區,共發育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900多處。近10多年來,秭歸縣按照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在湖北省國土資源廳、宜昌市國土資源局的精心指導下,結合秭歸山區特點大膽探索、不斷實踐,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地質災害預測預防監測預警系統,三峽庫區專業監測預警系統和突發事件應急系統,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成效顯著。秭歸縣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類型較為齊全,誘發因素與控制因素多樣。在庫區蓄水與大規模移民遷徙等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下,地質災害的誘發及孕育新生呈現新的特點。總體而言,秭歸縣地質災害性狀及預測預報在湖北省具有較為典型的代表意義,分析總結其預測預報成功經驗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秭歸縣位于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兩岸,地跨東經110°18′~110°0′,北緯30°38′~31°11′,東鄰宜昌、西接巴東,西端牛口距三峽大壩僅58 km,國土面積2 427 km2。秭歸縣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 493.2 mm,降水較充沛且多暴雨,降水時間、空間強度分布不均,長江橫貫縣境中部,流長64 km,境內較大支流8條,南北兩岸交錯排列,坡降及流量變化大。三峽庫區正常蓄水位175 m,汛期防洪水位145 m,水位變幅30 m左右。
秭歸縣境內地層發育齊全,自元古界—第四系均有出露。縣區位于新華夏構造體系鄂西隆起帶北段和淮陽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構造格局較為復雜。地處鄂西褶皺山地,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區內山峰聳立、河谷深切,呈現以侵蝕為主的中低山深切峽谷間夾低山寬谷。特有的地質環境為地質災害發育與變形發展奠定了有利條件。
2.1 類型及規模
截止2013年12月,秭歸縣發育地質災害912處,以滑坡、崩塌及潛在不穩定斜坡為主,其中滑坡642處,不穩定斜坡193處,崩塌60處,地面塌陷14處,泥石流3處。
秭歸縣地質災害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其中巨型占總數的5%,大型占總數的21%,中型占總數的46%,小型地質災害占總數的28%。
2.2 分布特征
秭歸縣由于其復雜的地形地貌、地質、氣象水文條件和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等影響,使得本區地質災害極為發育,其分布在地形和地域上有明顯的差異。地質災害點在全縣14個鄉鎮均有分布,數量最多的為三峽工程庫區的沙鎮溪、水田壩、歸州3個鄉鎮。地形上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低山峽谷區、秭歸盆地及南部深切溝谷區,高程700 m以下為地質災害集中分布區。在地層巖性上,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以軟硬相間巖性為主的碎屑巖分布區,且以滑坡地質災害為主占總數的62%,碳酸鹽巖分布區以崩塌為主,且多與采礦工程活動有關。松散堆積物分布區以滑坡為主,具有分布廣、數量多、規模小的特點。區內地質災害與降雨的時空分布有密切聯系。以年降雨量1 000~1 200 mm的長江河谷及秭歸盆地區地質災害最為發育,災害的發生時間與相應降雨中心降雨集中時間相對應,多集中于每年4—10月,據統計直接受降雨影響的地質災害占總數的47%。
3.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是做好地質災害預警工作的前提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涉及面廣,內容繁雜,時效性強,責任重大,是一項綜合性防治管理工作,要求相關部門密切協作,全體民眾積極參與。因此,組織起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尤為重要。秭歸縣成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擔任組長,分管副縣長和常務副縣長為副組長,國土、財政、移民、氣象等單位與鄉鎮負責人為成員。各鄉鎮結合實際成立“鄉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絕大部分村成立了“村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三級領導小組成立后分別按各自職責開展工作,及時解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1]。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的成敗關鍵在于落實,秭歸縣十分注重預測預防工作的具體落實,按轄區管理的原則,實行地質災害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通過層層簽訂責任狀,明確職責與任務,增強地方政府的責任與危機感,促進監測預報工作有序開展。按照有關規定,對全縣地質災害所實行分級管理,各級分別檢查督辦。同時按分級管理的原則,確定15處縣級監測點,做到委任明確,重點監測,及時分析預測,經常檢查督辦。通過重點示范,促進地質災害預測預防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3.2 深入普(調)查,摸清家底,打好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的基礎
秭歸縣環境地質條件復雜,且處于三峽庫區及暴雨中心地帶,地質災害具有多發和群發性特點,為準確掌握縣域內地質災害的情況,在2000年完成全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基礎上,以此次調查成果為基數,每年對發生的地質災害險情災情進行認真調查,年底組織專業人員對全年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對比,以確定哪些是老滑坡復活或局部變形,哪些是新生地質災害,及時掌握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狀況及危害程度,編制切實可行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為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礎依據。
3.3 全面考核,嚴格管理,強化監測是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重點
秭歸縣現有529名監測員負責全縣地質災害的監測,參與監測預報群眾眾多,素質各異,為使監測工作更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秭歸縣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一,建立較為完善的監測員選拔制度,符合條件者確定試用期一年,試用不合格及時更換;其二,規范監測記錄,以此加強對監測員的培訓和檢查;其三,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法對監測員的工作實施檢查指導,以保證監測工作的質量;其四,嚴格考核,對監測員進行考核打分,對工作不到位或工作優秀的人員分別給予懲罰與獎勵,形成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良好氛圍。
全縣529名監測員負責909處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同時選定2個專業技術單位近20名技術人員,負責全縣30處重大地質災害的專業監測。根據監測情況,及時指導防災責任單位落實防災預案,發放“明白卡”。各個國土資源所均安排1~2名工作人員負責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的檢查和督導。秭歸縣采取多種措施,盡量為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人員創造業務學習、培訓的條件,并與其承擔的監測預警工作相結合,提升人員的整體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同時,為監測員集體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從多方面為監測預警工作創造良好氛圍,為科學有序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提供保障。此外縣國土資源局加強與專業技術單位簽訂專業監測工作承包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建立與專業技術單位定期溝通機制,及時進行信息溝通和交流,對專業監測與群測群防監測結果相互對比印證,補充分析,隨時掌握地質災害的動態[2]。
3.4 強化宣傳,提高防災意識
動員群眾主動防災是做好防災工作的根本。群眾既是致災對象,也是主動防災的主體。秭歸縣從發動最接近地質災害的人群開始,采取多種形式,結合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求真務實,從最基礎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做起,全面提升廣大群眾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廣泛持久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防災減災意識與能動意識進一步提高,防災避險能力進一步增強,形成群眾主動防災避災的良好局面。如2014年9月2日深夜,泄灘鄉徐家山村王家嶺滑坡發生前,村民李發元發現墻體掉土及地面土體外鼓現象,當即呼喊并組織尚在睡夢中的村民撤離。受威脅的17戶25人全部撤出后僅10分鐘滑坡就將整個居民區夷為平地,而全村村民毫發無損,避免了人員傷亡的重大損失。又如2014年8月27日—9月2日,秭歸縣連降暴雨,累計降雨量達256.5 mm,縣國土資源局緊急通知進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同時派工作組到各鄉鎮實地察看。9月2日上午,秭歸縣沙鎮溪鎮三星店村群測群防監測員王克旺,在對其負責監測的群測群防點進行巡查時發現,大嶺電站附近地面冒出渾水,電站輸水管道破裂滲水,立即將這一異常情況上報鎮政府和鎮國土資源所。中午12時左右,鎮黨委、鎮政府和縣國土資源局負責人,及縣地質環境監測站和湖北省水文地質大隊的專業技術人員一起到現場查看,發現公路邊房前地坪正在緩慢凸起,結合其他現象分析判斷,這是巖質滑坡的臨滑征兆,鎮政府當即啟動應急預案,發布滑坡紅色預警。迅速組織滑坡體上8戶23人和周邊受威脅的群眾撤離。13時19分,當滑坡體上最后一名群眾撤離險區不到3分鐘,80萬m3滑坡體傾瀉而下,8戶23人居住的樓房及前緣200 m長的G348國道被完全摧毀。杉樹槽滑坡預測預報是一起由于成功預警,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的典型案例。這種群眾通過宣傳培訓掌握防災知識,主動參與防災避險的行為在千將坪滑坡、杉樹槽滑坡、新灘滑坡等重大地質災害防災避險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見表1)。

表1 秭歸縣近年主要成功預測預報地質災害一覽表
3.5 及時調查災情,臨災科學處置是做好預警工作的關鍵
秭歸縣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及時準確地對地質災害險情開展調查,為政府決策及妥善處置險情提供科學依據。其一,分別成立了“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地質災害應急分隊”等組織機構,具體負責突發地質災害險情和災情的調查處置。以組織形式確保第一時間開展災情調查,快速形成調查報告,提供防治建議;其二,緊密依托專業技術單位。縣國土局與相關專業技術單位建立長期的業務協作關系,當出現較復雜的地質災害險情時,立即請求專業技術單位到現場進行聯合調查,為及時臨災處置提供科學依據。其三,依托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當發生較大地質災害險情時,立即請求支援。依靠省廳、市局人才優勢,組織專家會商,科學開展臨災處置。秭歸縣成立了以縣長為指揮長的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部,建立全縣統一的應急救援平臺;以安全消防為依托,有效整合全縣民兵應急分隊及專業隊伍力量。由于縣領導深入一線指導搶險救災,各部門密切協調一致,才能確保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和社會影響。如杉樹槽滑坡發生第五天,被毀的200多米國道即全面恢復。
秭歸縣針對區內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類型多樣、危害大的特點,通過完善管理體系,優化措施,探索創新,在全縣實現“防災減災體系全覆蓋,預測預防全覆蓋,預警預報全覆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全覆蓋”,提高全民地質災害防治意識,為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奠定基礎。由于構建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體系,相關管理制度健全,落實到位,地質災害預測預報與應急處置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1] 孫仁先.三峽庫區秭歸縣地質環境綜合評價及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報告[R].荊州:湖北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2001.
[2] 劉廣潤.劉廣潤院士文集[M]//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途徑.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陳姣霞)
Discussion on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Forcast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Zigui County
YAN Sishi1, CHEN Min2
(1.HubeiGeologicalEnvironmentStation,Wuhan,Hubei430034; 2.SeventhGeologocalBrigadeofHubeiGeologicalBureau,Yichang,Hubei443100)
Zigui County in Hubei Province is frequency-occurring district of geological calamity. The paper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putting prevention first in accordance with preventing collision and goverance,makes up prediction preventi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three grad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profession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forecast forecast with remarkable results,has successfully predicted forecast of Qianjiangping landslide,Daling Station landslide and other major disaster danger. The experience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geological disaster; forecast; landslide; Zigui county
2015-04-25;改回日期:2015-06-03
晏思詩(1987-),女,助理工程師,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從事水工環地質工作。E-mail:358580371@qq.com
P694
A
1671-1211(2015)03-0315-04
10.16536/j.cnki.issn.1671-1211.2015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