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太
對兒時的我們來講,父親往往就是全知全能的代名詞。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所不能解決的事情,父親都能給我們一一解答,就如“百度”搜索引擎一樣方便實用。可隨著慢慢長大,我們就會發現父親也有不能解決的問題。閱讀下面這篇文章,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想到了與他相處的一幕幕畫面……
小時候,我很崇拜自己的父親,覺得他無所不能,只要是我搞不定的事情,他一定會有解決的辦法。
父親是一名建筑工程師,設計、繪圖、預算、施工、結算,每一樣他都親力親為,參與建設了很多優質工程。那時,我容不得別人在我面前說我父親的任何不好。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我們愛著自己的父親,他是我們年少時心中的“神”,是比“百度”還無所不知的能人。
可是隨著年紀漸長,在學校讀了十幾年的書后,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父親其實也很平凡,甚至只是一個平庸的中年人。我非常吃驚,心里第一次對父親的無所不能產生了懷疑。
電腦普及后,我們家也買了一臺。在我看來,電腦操作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可是父親居然要花錢去學。“自己買本書翻翻就懂了,很簡單的。”我說得輕描淡寫。但父親摸著鼠標,在桌子上劃來劃去,卻怎么也不懂如何“復制”“粘貼”。他還是去電腦培訓學校報了名,足足學了3個月,天天晚上風雨無阻準時去上課。
學有所成的父親終于可以獨立操作電腦了,可是打字卻很慢,最煩人的是有很多字他不會拆,更是打不出來。他很虛心,不會就問,但我卻被搞得頭大。有一天晚上,我在家寫文章,他竟然在半個小時里問了我十幾個字,搞得我一肚子怒氣,連構思好的文章都沒心情寫了。“你上課都干嗎啦?什么都不懂。”我埋怨他。父親漲紅了臉,支吾著說:“老師講課太快,確實有很多地方聽不懂。”
看著站在我面前窘迫的父親,我的心突然就疼了一下。現在的他,站在我面前再也沒有了過去的那種威嚴。在他垂下頭時,我還注意到了他稀疏的發絲中夾雜的縷縷白發。父親老了,這是最讓我難過的感受。
我深吸了一口氣,靜下心來坐在父親身邊,對著書本手把手教了他那些他怎么也弄不懂的操作程序。這樣的情形我很熟悉,只不過角色換了。小時候的我是個比較笨的孩子,學會一個“手”字就用了很長時間。我還特別搞不明白雞和兔為什么要裝在一個籠子里,那些東西跟我有什么關系,我為什么要花時間去算它?那時,父親忙了一天回來后,總是會先教我寫作業,然后才去畫他的圖紙。我這個笨兒子最后能夠成為班級里最優秀的學生,全靠父親長期耐心地輔導。那時對父親的依戀和崇拜,就是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我長大了,父親卻老了。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子產品,他好奇卻不知如何使用,有太多新奇的東西他沒見過。但我能感覺到父親對我的依賴,就像小時候我依賴他一般。在我面前,他總是“不恥下問”,毫不掩飾自己的貧乏和落后,他說:“你是我兒子,教教我應該的。”
父親還是原來的父親,我也依舊是他疼愛的兒子,可是父親卻又真的變了,他不再是我心目中如“百度”一般無所不知的神奇父親。反倒是我,常常在為他排憂解難后,他會用一種欣賞的口吻對我說:“兒子,你真厲害,什么都懂。”有崇拜,有欣喜,還有不想掩飾的驕傲。
成為讓父親驕傲的兒子是我小時候的目標,我一直很努力地在實現。看著日漸蒼老、頭發花白的父親,面對他問這問那時,我終于明白了:父親不是“百度”,兒子終有一天也會成為他的搜索引擎,但父親永遠是我心中最偉岸的一座山。
(選自《思維與智慧·下半月》2013年第7期,有刪改)
賞析
在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作者通過“爸爸”臨終前對“我”的叮嚀,引發出“我”的回憶,表現了“爸爸”對“我”的綿綿愛意。《父親不是“百度”》則將“我”對父親的崇拜,父親對“我”的依賴于字里行間展露無遺。全文以夾敘夾議的形式展開,多處運用語言描寫及神態描寫,傳達出了“我”對父親的深切感激之情。
思考
1.從小時候到現在,作者對父親的態度主要經歷了哪些變化?
2.本文多處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請從文中找出并分析作用。
3.我們的父親雖不是“百度”,卻能為我們撐起一片天空。長大后的我們,應該如何做父親的搜索引擎呢?
【辛曉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