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俊杰
俗語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通常情況下,男人是堅強的,淚點比較高,不會輕易掉淚。然而,我卻兩次意外地看到男人掉淚的經歷。
一次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姐姐出嫁。當“噼里啪啦”發親的鞭炮響過,穿著盛裝的姐姐隨著接親隊伍向父親道別離家之時,一向沉穩的父親突然用手直抹眼淚。年幼的我頗不理解,當時我們家境十分貧寒,在缺油少糧、全家人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沒見過父親掉淚。家中人多勞力少,起早貪黑干活,白天在隊里扶犁掌耙,早晚在自留地里忙乎累得病倒的時刻,沒見過父親掉淚。然而,姐姐結婚的大喜之際,他卻掉淚了。父親為何如此悲傷?這疑問一直在我心中縈繞多年。
其實姐姐并不是父親親生,姐兩歲時她生父故去,隨母一道來到父親身邊。父親待她視若己出,關愛有加,不是親生,勝過親生。當時我們兄弟渾然不知,直到多年后才知道這個事實。
“你怎么這樣看重妹子?”一次,知道底細的鄰居終于忍不住問了父親這個問題。當時家鄉重男輕女的觀念相當嚴重,總認為女孩遲早要出嫁,書也不讓多讀。父親則不然,總是鼓勵姐姐好好讀書,說:“你讀到哪,我供到哪。”在吃穿方面也是盡力滿足。對于鄰居的問話,父親只回答了五個字:“這妹子命苦!”也許,這就是父親掉淚的最好詮釋。
不久前,一位朋友嫁女,請喝喜酒,我樂滋滋地前往。在婚禮儀式進行中,當朋友把女兒交到新郎手中的那一刻,主持人讓他即席發言時,一向能言善辯、口才極好的他,竟情緒激動、聲音哽咽,僅草草說了幾句便收了場,不免讓人有些失望。事后,我問他那天是怎么啦,他說,當朝夕相處的女兒走出家門,到一個陌生家庭去生活時,作為一直看著她長大的父親怎能不依依不舍?我覺得他說得在理也特別實在。
一般情況下,兒子與母親比較親近,女兒與父親比較親近。不是有“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小情人”之說嗎?這在我家也不例外,從小女兒與我的感情不亞于她的母親。從小學到中學,她天天都是早出晚歸,沒有離開過我們的視野。大學也是在本地就讀,沒幾天就回家。然而大學畢業后,她受同學影響,想到國外留學。作為我唯一的女兒,我雖然有些不舍,但也不得不尊重她的意愿。四年前的一個下午,她前往法國巴黎留學,我和妻在機場為其送行,當她通過安檢進入候機室朝我們揮手道別之際,她母親泣不成聲,豈料我那不爭氣的眼淚也在眼眶里直打轉,這還只是出國留學而已啊。
我在想,在女兒出嫁的那一天,在婚禮儀式上,估計自己十有八九也會像那位朋友一樣忍不住落淚。
(摘自《星沙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