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疼痛診療研究中心主任、中日醫院疼痛科主任樊碧發教授介紹,在門診中,很多患者對疼痛存在誤區,以下3種最為常見:
強忍著痛 “忍”是很多人應對疼痛的方法,哪怕他們疼得睡不好、渾身冒汗。但疼痛不是忍忍就能過去的,人體也不會因忍痛變得更皮實,只會變得更“脆弱”,變得越來越不耐痛。所以,“有病就會疼,等病好了就不疼了”的想法應該淘汰。有疼痛一定要及時治療,千萬別把急痛拖成慢痛、簡單的疼痛拖成復雜的疼痛。如果是急性劇烈疼痛,應第一時間到相關科室就診,如胸痛到心內科、腹痛到消化科等。如果是疼了1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則可選擇去疼痛科接受診療。
胡亂用藥 如果只是偶爾的牙疼、胃疼,沒有相關疾病,可以先吃點止疼藥;但如果吃了還不見好,就應及時去醫院。
目前,鎮痛藥有幾百上千種,大體可分為3類:消炎鎮痛藥(非甾體鎮痛藥)、中樞性鎮痛藥(阿片類藥物)、平滑肌解痙藥。其中,消炎鎮痛藥是老年患者目前使用最普遍的藥物,而由于濫用也是相對副作用最大的藥物。胃腸道反應為其常見副作用,主要表現為胃部不適、惡心、血便及血尿、消化道潰瘍等,過敏反應表現為皮疹、藥物熱甚至喘息等,還有聽力減退、腎毒性、肝毒性等不良反應。此外,抗凝劑與本類藥物合用可加重胃潰瘍的發生,甚至出現出血傾向。
中樞性鎮痛藥對大腦痛覺中樞具有抑制作用,起到強大的鎮痛效果,老年患者對此類藥物敏感性增加,故因從小劑量起始。
平滑肌解痙藥能解除平滑肌痙攣,緩解平滑肌痙攣引起的各種內臟絞痛,常用于胃腸痙攣性疼痛、腎絞痛、膽絞痛等,但老年人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應慎用。
另外,老年人往往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為治療相應的疾病,需要同時服用多種不同的藥物,而老年人對藥物耐受性低,易發生不良反應。心血管藥、降血糖藥、利尿藥及中樞神經系統藥都是老人應用最多的藥物。止痛藥物與這些藥物合用時,應注意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帶來的影響。比如,阿司匹林類止痛藥與降血糖藥物合用,可導致低血糖反應;與抗凝藥物合用易產生出血傾向;與強心藥物、抗癌藥物以及腎上腺激素合用時,可增加此類藥物的毒副作用。所以,出現疼痛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止痛藥,因為疼痛科醫生對各種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了如指掌,能為患者找到獲益最大、損傷最小的藥物。
喪失信心 過去,醫生對疼痛的治療手段不多,效果有限,以致不少患者對疼痛的治療沒有信心。如果時間倒流回三四十年前,在疼痛面前,很多時候醫生確實感到力不從心。但現在,專業的疼痛科醫生已經有了很多鎮痛的“武器”。目前,除了藥物治療、推拿、運動療法以及低中頻電療、光療、磁療、熱療等物理療法,微創介入技術的進步也為疼痛治療帶來卓越的療效。以脊柱關節疾病為例,就有選擇性神經阻滯、神經根脈沖射頻、硬膜外腔鏡及椎間孔鏡技術等諸多手段。通過綜合性治療,一般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甚至治愈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