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冕
張大爺特別好面子,只要兒女一回家,他就嘮叨個沒完:隔壁老李家兒子給老爹帶了好酒,老家表哥的女兒帶他們去日本旅游了,老工友孫師傅的孩子給他買了輛新車……兒女們很孝順,起初還盡量對老爸有求必應,但張大爺攀比的勁頭似乎是個“無底洞”。漸漸地,張大爺發現兒女都不太愿意回來了,一兩個月才回家一趟,飯都不吃就匆匆借故走了。清明假期前,老人打電話叫孩子們回家吃飯,可沒有一個想回家的。張大爺氣急敗壞地喊道:“你們看看隔壁李叔家的孩子,隔三差五就往家跑,還買好多禮物!”兒子沉默片刻說道:“回去不就是聽你說誰家孩子比我們孝順嗎?”張大爺這才意識到,自己給了兒女多大的壓力。
俗話說:三十歲前看父敬子,三十歲后看子敬父。兒女們曾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偶像,多年后,他們又成了父母的資本。跟老朋友、老街坊湊在一起,老人談到最多的無非就是各自兒女過得如何。老人退休后常會有無用感,為了填補這種恐慌和寂寞,尋求內在的滿足,彰顯自身價值,他們就容易拿兒女來攀比,舍不舍得給父母買東西往往就變成衡量子女成功與否的標志。愛攀比的老人往往觀察力細致,在意兒女對自己的孝心、態度以及物質的付出。由于認為子女對自己不夠上心,有的老人甚至會撒謊來給兒女“長臉”。但很多時候,孝心不能用物質來量化。
適當展示子女對自己的孝心無可厚非,還能收獲歸屬感、安全感。但老人心理韌性較低,攀比成習慣就會變成壓力。攀比對象往往與自己條件相似,這就容易導致老人被尊重的需要過分夸大,虛榮動機增強,甚至陷入“被動攀比”,看著人家比自己強,心里不是滋味。攀比“獲勝”固然能得到短時的心理滿足,但久而久之,老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心理落差日漸加大,不僅增加自身壓力,還會因子女被轉嫁壓力而鬧得兩代人不和,鄰里關系也會疏遠。
孝順絕不能單純拿物質來衡量。首先,建議老人放平心態,各家有各家的小幸福,知足常樂。其次,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給孩子。要明白,孩子的真心比什么都重要,一味提要求只會加深親子之間的隔閡,甚至讓孝心流于形式。更何況,有些子女本身過得就不好,用物質盡孝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即使幫不上,也實在不應該再給兒女增添負擔。家和萬事興,只有兩代人互相幫襯,才有闔家興旺的一天。再次,交友要謹慎,不要加入愛攀比的“朋友圈”。當一個人在炫耀時,其他人若不跟進、反饋,他便會自覺無趣,不再說了。久而久之,攀比的風氣就會慢慢散去。最后,把注意力放在充實個人生活上,如下棋、養花、練書法等;也可以參加學習班或老年娛樂隊,如學戲劇、打太極。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