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黃春,男(1978-4),漢族,江蘇南京,本科,社會學。
摘要:慈善事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社會文化。社會和諧需要慈善文化,慈善文化為構建社會和諧提供內在動力。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相應的為財富積累創造了條件,社會上出現的善舉也逐漸演變為一項慈善事業,加上文化的繁榮發展和先進文化的正確引領,慈善事業日益彰顯為慈善文化,也正是因為這樣慈善文化突顯了構建和諧文化的特征。本文以分析慈善文化為構建社會和諧提供內在動力為切入點,致力于研究慈善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以此為廣大研究者提供強大理論支撐。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3-0013-01
新形勢要想根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且艱巨任務,與此同時也是建設和諧文化需要。從另一方面來說,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意義在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為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堅實理論依據。值得一提的是,慈善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而研究慈善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具有迫切性。
一、慈善文化為構建社會和諧提供內在動力
不可否認,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財富累積,但是慈善文化的出現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有利環境,只有這樣慈善文化的效用才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在《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強調:“新形勢下要采用多種方式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到慈善事業中,為那些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慈善是一種自主行動、自覺行為,通過慈善文化能夠為社會整體營造一個有利環境,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夠充滿愛心、處處和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可能。當然慈善文化在促進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其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就是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對“慈善”文化進行科學合理管理,深情運作,防止部分人員采用不正當手段謀取私利,尤其是要防范他人利用“慈善”來達到自身的某種目的,給社會帶來重大影響的同時,損傷了民眾、企業、社會組織等的積極性。為慈善文化的發展營造一個有利環境,科學正確引導慈善事業的發展,定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內在動力,為其效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的奠定堅實基礎。
二、慈善文化推進社會和諧
新形勢下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且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基于此,就必須依據現實情況解決民眾切身利益問題,在各方面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在建設和諧文化的同時,完善社會管理,進而推進社會和諧。眾所周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和諧,因而發展慈善文化,不僅能促進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還能夠營造一種行善積德的社會氛圍。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說人在特定環境下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要把民眾的慈善本性真正變成慈善行動,不僅讓那些有需要的人獲得幫助,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也發揮著積極作用。而這也貫徹落實《決定》中所提出的要求:“增強全社會慈善意識”。當全社會民眾有了這種慈善意識,才能夠滿足弘揚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高層次需要。慈善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群眾,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各項工作才能夠有序進行,與此同時也確保慈善文化效用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倘若缺乏群眾參與這一前提條件,就只能停留在組織號召捐贈層次上。
慈善文化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并不是一項簡單任務,相
反其是一項長期且艱巨任務,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努力。首先,慈善文化建設過程中要依據實際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發展計劃,在這個基礎之上樹立現代慈善的理念。 從傳統慈善理念中不難發現,慈善捐助往往表現為由近及遠、由親及疏。而現代慈善理念表現為公平公正,是普遍互助的公益事業。從傳統慈善理念中還可以看出,絕大部分人認為慈善是金錢和物質的捐贈,只有富人才能夠行使的權利。而新形勢下現代慈善理念認為,慈善不僅僅表現在金錢和物質捐贈方面,還囊括諸多方面,例如:奉獻知識和勞務等,這是全社會公民所共有的權利和義務。也正是因為觀念上存在極大差異,阻礙了慈善工作的順利進行。要想根本性清除這些思想觀念障礙,就必須在原有基礎之上,創新和發揚慈善文化,探索出符合中國民眾社會心理的慈善觀念,將兩者有效結合起來,確保慈善文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效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其次,慈善文化建設還需要法律法規為支撐。法制化和正規化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不可逆轉的趨勢,因而在今后開展慈善工作過程中,要依據實際情況加快慈善立法步伐,彌補當前慈善工作的“真空地帶”用以規范和引導慈善活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有利條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慈善文化與構建社會主義社會兩者之間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最后,慈善文化建設需要將慈善行為納入持久的機制,慈善事業要想獲得深遠持久發展,不能單靠“善舉”,也不能簡單依靠“惻隱之心”來維系。就我國目前形勢來看,慈善機構眾多,就應當充分利用當下優勢,來發揚慈善文化,進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條件。因而立足實際建立持久的運行機制具有迫切性,需要政府、慈善組織、企業和全社會民眾共同努力,并且積極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與政府的支持息息相關,表現在法律政策的完善、慈善理念的宣傳,貫穿于慈善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在企業方面也應當充分認識到慈善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要求其將公益事業納入企業文化建設體系中,為慈善事業獲得更深層次發展創造條件,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